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长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长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1教学内容:P1-2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的认识”。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3、举例。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讨论长方体的特征。二、引导探究《长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2【教材分析】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学生已有的观察物体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先明确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等知识,自然地由实物图抽象出直观图。在介绍棱和顶点的概念后,引导讨论有几条棱、几个顶点,接着讨论面和棱的特征。教材力图沟通棱、顶点和面之间的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联系,引导学生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在合作沟通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注重用“直观实证”的方式讨论长方体的特征,而对面、棱、顶点之间关系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定义所描述的层次。这也就限制了这一内容对进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已经积累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认识。如何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深层次构建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学生学习“体”的困难往往在于缺少从面到体过渡的桥梁,从点、线、面到体的认识进展需要充分地在“体”上寻找点、线、面之间的联系实现认知结构的顺应,这是空间观念建立的关键。【教学片段】师:刚才,同学们动脑筋有条理地数出了长方体有──生(齐):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师:我们的讨论不能满足于“是什么”,还要探究“为什么”。(学生疑惑地用眼神告诉我:这有什么“为什么”?事实就是这样嘛!)师:没问题?我先来说一个,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长方形有4条边,这些边就是长方体的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棱)。那长方体就应该有6×4=24条棱,可为什么只有12条棱呢?(学生认真打量眼前的长方体模型,积极探究着答案。)生:(跑到黑板前指着直观图)就拿这条棱来说,它既是上面的一条边,又是前面的一条边。所以,在计算时同一条棱算了两次。其他的棱也是这样。师:那应该怎样算呢?生(齐):6×4÷2=12条棱。师:你现在也能提一些“为什么”的问题吗?生1:长方体的6个面,每个面上有4个顶点,能算出24个顶点,为什么只有8个顶点?师:问得好!你有答案吗?生1:我有答案,但想让其他同学回答。生2:(指着直观图上的一个顶点)这个顶点既是上面的一个顶点,又是前面的一个顶点,还是右面的一个顶点也就是说这个顶点计算时被算了3次。其他顶点也一样。所以应该用6×4÷3=8个顶点。师:真是太好了!刚才我们是由面的个数,根据面与棱、顶点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你还想讨论什么问题?生1:能不能由棱的条数推算出顶点的个数、面的个数?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生2:由顶点的个数是不是也能推算出面的个数和棱的条数?师:真会提问题!同学们有兴趣讨论吗?(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并汇报了两个问题。)师:观察一下这6道算式,在利用面、棱、顶点之间关系推算时,有什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