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为改变世界——《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圈点勾画默读文本,分类掌握相关词语,整体梳理文章内容,熟悉文本框架。2.通过看篇,对人物、情节等内容了熟于心,并能恰当讲述出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活着就为改变世界”,这是史蒂夫·乔布斯的座右铭,这个活在自己想象世界里的奇才,虽经历过各种挫折,但他那无所畏惧的个性使他一直努力实践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今天,我们将跟随法国作家让·乔诺走进一个植树的牧羊人的精神世界,看看这个牧羊人身上是否具有和乔布斯类似的思想境界。【设计意图】以“活着就为改变世界”直接导入,确定教学线索,建立课堂初印象,定下课堂基调,让学生产生走近文本,走进牧羊人的兴趣与热望。二、看篇——统筹梳理文本内容1.速读文章,分类归纳词语。[投影展示]写环境的词语有,写牧羊人的词语有,写我对他评价的词语有。[投影展示]:环境之词:光秃秃稀稀拉拉废弃废墟干涸坍塌毫无遮拦东倒西歪不毛之地鲜嫩挺拔茂盛源源不断牧羊人之词:独自修整整齐干干净净热腾腾结结实实安静忠厚不张扬仔细挑选硬朗沉默寡言评价之词:慷慨无私不图回报伟大毅力无私敬佩2.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勾画内容为人物、时间、事件以及你认为关键的词句等,按照示例梳理文本内容。[投影展示]这篇课文写了“我”去普洛旺斯地区的阿尔卑斯山旅行,也写了那里的环境恶劣,一片荒凉。这篇课文写了“我”旅行缺水的无助与茫然,也写了——这篇课文写了——,也写了——这篇课文写了——,也写了——这篇课文写了——,也写了——……【活动小结】这篇课文写了“我”旅行缺水的无助,也写了“我”得到牧羊人的帮助;这篇课文写了牧羊人严实牢固的石头房,也写了他干净整洁的餐具、房间、地板;这篇课文写了牧羊人安静忠厚的大狗,也写了他仔细平静地挑选橡子;这篇课文写了牧羊人一心一意种橡子,也写了他在阿尔卑斯山种橡树的缘由;这篇课文写了“我”初见牧羊人时的情形,也写了了无生趣的高原;这篇课文写了“我”再见牧羊人时他的心无旁骛,也写了水流淙淙、草木成片的高原;这篇课文写了“我”最后一次见牧羊人的难忘,也写了景象完全改观、散发健康光芒的高原。【设计意图】对于篇幅长的文本而言,分类整理文本词语,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熟悉文本内容,建立宏观构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通过“看篇”对文本各个方面的内容做一梳理,可以涉及人物、环境、情节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能有章有法了解文本内容,还学会有感有序地表达。三、看层——读通读懂牧羊老人1.选读4到11自然段“我”与牧羊人初遇的情形,思考选读的内容,领悟牧羊人的品格精神,自然流畅表述。[投影展示]我选读的内容是第自然段,从(文中词句)读出了牧羊人(性格、品质等)例1:我选读的是第5段,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牧羊人热爱生活,干净整洁,做事情一丝不苟,非常认真。例2:我选读的是第11段,从“他失去了孩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流走”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牧羊人经历失去亲人的痛苦,他把承受孤独的痛苦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大爱,他看起来是那样淡定、从容、宁静、安详。2.选读13、14、15、18段“我”与牧羊老人最后两次见面的情形,思考牧羊老人的未改变与环境的改变,思考他最打动人心的品质。[投影展示]话题探讨——有人说,改变是我们不断寻求的生活方式与生命状态,可也有的人坚持自己的梦想,从未改变。你如何看待牧羊老人的“不变”与他带来的“变”?他最打动你心的是什么?例:牧羊老人执着如一地种植他的树木,几十年如一日,他把种树当作他的事业在热爱,当作他的生命在经营,他矢志不移地坚持初心,终于换来高山上的奇迹,做成了连上帝都惊叹的事情。他用自己的“不变”换来了荒凉之地的“变”,换来了不毛之地的“变”,换来了泉水潺潺的沃土仙境,换来了人人赞叹的世界奇迹。【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咂摸,走进牧羊人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和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