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教学案例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1.《失街亭》选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这篇文章通过对魏、蜀两国争夺街亭的战役的描述,赞扬了孔明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的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揭示了其悲剧的性格。2.本单元为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第二单元。学习本单元应以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为教学重点。欣赏古代小说,要把握情节,理解人物思想性格,透过人物言行认识其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课程标准: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2、在阅读与鉴赏中,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还能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1评价和质疑。3、在阅读中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尤其是对于古代经典,还要善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4、在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要相机点拨,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本节(课)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概括主要情节,抓住主要矛盾。2.能从马谡的角度,分析人物的性格。3.能在解读与审视马谡形象中提出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二)过程和方法21.学生课前阅读课文与《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教师提供《“失街亭”助读材料》一份,发给学生,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能联系原著,结合文本,展开专题思辩,客观评价马谡。能联系文本,结合前人典型评述,展开专题辩论:失街亭,谁之过?感悟文本的魅力。3.能通过思考交流,体验探究与合作学习。(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能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魅力。2.能用历史眼光与古人交流,用现代观念与同学老师交流。3.能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人生哲理,树立创造积极人生的理念。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刚刚学了两篇的小说,已经基本具备了阅读小说的知识和能力。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1.感知知道与街亭之战有关的故事情节。2.理解从马谡的角度,用简洁的文字来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用60个字以内),养成细读文本的习惯。33.理解能按出场的先后顺序列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说出感触最深的人物。养成圈点的习惯。4.分析解读马谡是个怎样的人呢?把握人物的个性。5.鉴赏分析马谡的悲剧形象,感受文学的审美魅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情节发展的脉络,把握主要矛盾,进而通过分析马谡的言行,准确把握马谡性格是本文的学习重点。通过自己细读文本,分析解读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解决。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把马谡置于《失街亭》中来审视,还要把他置于整部《三国演义》的视野下来审视;不仅把马谡置于罗贯中的视野来审视,而且置于诸多名人的视野来审视;不仅把马谡置于古人的视野来审视,还要从现代人的角度来审视马谡,并进一步引发我们对人生与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阅读补充的毛宗纲的点评和《三国志》上的资源,用课件和老师讲解解决。4教学环境选择和学生课前准备1、多媒体教室。2、学生课前阅读《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和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