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的几点做法乡村学校由于学生见识相对较少,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如采用富于情趣的、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的。一、以情激学在乡村中学,要把农村初中的品德思想课上好,并非易事。但我坚信:事在人为唯其难教,方能见真功夫。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在平时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接触同学,对他们嘘寒问暖,与他们一起做游戏、侃大山、说故事等等,充分与学生沟通好。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品德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品德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在品德课教学中我也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关爱,在授课中抒发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我深信品德教师只要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就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二、设计好新课的引入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两难:其一,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其二,社会上的某些重金钱、实惠的诱惑重经济轻品德的倾向的影响,导致学生轻视思想品德课。有些品德课教师也心灰意冷,抱着“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品德课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课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的,教学内容是活的,教学方法也是活的。因此,我从实际出发,精心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特别是新课引入一定要设计好。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前,我尽可能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来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时,引用一幅漫画《开门之前》,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漫画反映了什么(2)怎样制止此类现象的发生?漫画导入,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激发探索法律为什么要规范经济行为以及怎样规范经济行为等问题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在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导入新课,扩展了学生思维空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利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启发式教学原则备受欢迎,它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教材中既有名人名言,小知识等参考资料,又有“想一想”“说一说”等小栏目,真可谓是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指导性。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这些小栏目,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便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观察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如:第六课“社会保护”关于“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规定。四、搞好实践教学活动1新教材每课书后都安排可探究与实践的内容和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教学与实践活动贯穿起来。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九年级第二单元了解到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那么,中学生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对此,我组织主题会“保护我们的家园”,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图片,从而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由知到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我还结合我校德育课题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调查自己住宅周围的环境问题,经自己思考,同学商议论证后,“向附近住宅诚恳地提出合理化的治理环境的建议”。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能动性,使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总之,以上是我的教学经验,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