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湖心亭看雪》教案合集15篇《湖心亭看雪》教案1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4.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教学重点:深化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课型:赏读课教学方法:读读,说说,议议。教学时间:一课时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教学步骤一、导入1、多媒体显示雪景。2、导入语:这是一幅什么图?能不能用几个词描述一下这图?同时它让我们想起哪首古诗?唐朝柳宗元的《江雪》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明未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也写了一篇冰清玉洁的雪的文章。今日,让我们随着张岱的,一起到《湖心亭看雪》!(多媒体出示文章题目)二、多媒体展示本文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介绍作者与湖心亭多媒体显示:1、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2、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四、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1、老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老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划出句子朗读节奏。读一读,写一写。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老师答疑解惑。五、分步赏读领悟情感1、课文中有一处明显的前后意思矛盾的地方?哪个问题是作者的疏忽呢?还是另有奥妙?2、假如让你用文中的一个字对张岱作一个恰当的评价,你会选用哪一个字?如何解释?1.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1)张岱的“痴”体现在哪些方面?明确:“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2)痴人必定有痴行,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其痴行”,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一起品读“崇祯五年十二月独往湖心亭看雪”句。张岱有哪些异常的举动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更定时,独往)(3)那么张岱冷不冷?(品“拥”、“独”字——张岱不但身体冷,而且心里也是感到冷清的)(4)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晚上,独自一人去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清高、孤傲。没有朋友,独来独往。不同常人。)(5)当我们了解了张岱是个清高孤傲、没有知己的人,是不是可以解决我们开始遗留下来的问题?(内心很孤独而不是独自一人的意思。舟子他们不理解他的心,这个“独”字更显出他的清高、孤傲。)2.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孤独的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概和感情。,并加以评析。(提示:可从修辞用字用词哲理表达感情\描写角度联想等方面来赏析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