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昭乌达小学乌仁高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有利于学生更多地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运用直观形象和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故事等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数学课上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是书本上的例题、概念、法则和计算公式,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到枯燥、抽象和难懂。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提供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数学生活的机会,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括之间联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二、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放手让学生去做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巧板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我问学生:取一根16厘米长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讨论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2、提供学生质疑空间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在学生质疑过程中老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其次,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最后,还要启发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3、开展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如: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等。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愿意、乐于使用自主学习课后要延续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不但要在课内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以促使其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之中。一些创造性的提议会立即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在课后引起不小的参与热情。只有当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去探索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才会真正达到事半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