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五单元第四课(第2周2课时)《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主备人:李群辅备人:张沛季虹张荣司磊张玉娟李华朱小娟设计思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缅怀亡友的文章。教学本文要指导学生体会文与可的绘画理论,概述苏轼和文与可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事。课文分析的重点应该放在:作为悼念性的文章,作者何以“嬉笑成文”?指导学生体会以喜衬悲,益见其悲的艺术辩证法。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指导学生自主疏通文意,归纳文言现象。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基础上,体会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相融合的特点。另外,应注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感和深切怀念。教材分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出自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散文之部,是一篇内容丰富,有一定难度的作品。北宋画家文与可曾以筼筜谷仰斜之竹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本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了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庄谐相衬,情深意切,体现了苏轼作文信笔挥洒、姿态横生的特点。学情分析通过一年半时间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适当点拨,由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归纳常见文言现象,分析文章写法。此外,为了更好地感悟作者对亡友的缅怀之情,需要体会本文的诙谐之语,这种表达悲痛情感的特殊方式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归纳常见文言现象;2、阅读作者和文与可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事,把握文与可的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1、讨论本文的结构内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及艺术特色。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文中阐发的“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道理;2、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归纳常见文言现象;2、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3、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表达悲痛情感的特殊方式。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交流法课前预习1、诵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对不了解的字、词、句做标记。2、本文的体裁是什么?表达方式有哪些?3、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1选修《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五单元第四课(第2周2课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欲望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成为“花中四君子”。古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们依竹而居,杖竹而行,植竹、赏竹、写竹、画竹。竹不仅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被画家画得生气勃勃。本文即以画竹为线索,表现了表兄弟之间的深挚友谊及悼念之情。二、组内合作、自学讨论1.作者简介文与可(1018-1079),即文同,北宋画家,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与苏轼为表兄弟,比苏轼大18岁。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2.解题筼筜谷,山谷名,在洋州(今陕西洋县)西北,盛产一种叫“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的竹子。偃竹:仰斜的竹子。3.背景简介(根据第三段内容讨论写作缘由)元丰二年正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写成了这篇情深意切,凄恻动人的优秀散文。三、班内交流、确定难点1.学生诵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正音。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指导。)①文言通假(第一小组整理汇报)与可没与陈州:没,通“殁”,死亡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②古今异义(第二小组整理汇报)初不自贵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吾将以为袜:以为,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