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九中第三届“名校携手、名师导航”教学研讨会音乐市内公开课教案宿州市九中林红(2014年4月8日)一、教学内容:《泥土的歌》二、教学年级:八年级三、教学目标:1.通过中国民歌欣赏,使学生了解并热爱我国灿烂的民间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2.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增进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识,加深情感体验。3.分析不同民歌在内容及情感上的不同色彩,地域特征与民歌风格的关系。4.了解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四、教学重点:通过欣赏中国民歌,使学生懂得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永恒的生命力。五、教学难点:对民歌的体会、分析与感受能力。六、教时:一课时。七、教学方法:引导法、听赏、比较法。八、教学过程:(一)听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陕北民歌)导入新课:中国民歌是浩瀚的大海;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引以为豪、流传久远的民歌。引入课题。(二)民歌:民歌是人民群众的歌,民间的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为了表达各种感情,而口头创作,口头传唱,不断加工而成的歌曲形式。按体裁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1.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这是一首四川山民上山砍柴时唱的山歌,声音高亢、嘹亮。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劳动时即兴创作的歌曲,来抒发内心情感的。2.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山东民歌,歌唱自己的家乡沂蒙山。曲调特点:委婉、柔和、细腻。小调:又称小曲,是流行于域镇,流传于街头巷尾的民间歌曲。3.《军民大生产》劳动号子:在劳动边程中创编并直接为劳动服务的民歌。演唱形式:一领众和。声音特点:铿锵有力、粗犷豪迈。(三)民歌中衬词的作用:衬词在民歌中经常出现,是民歌的一大特色,民歌中使用的衬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带有强烈的地方特点和口语特点,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衬词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能起到渲染歌曲气氛,抒发情感的作用。(四)民歌中另一个特色就是方言,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中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听几首民歌来感受方言带来的浓郁的地方色彩。《赶牲灵》陕北民歌。《龙船歌》湖北民歌。《摘石榴》安徽民歌。(五)由于地域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语言的不同等,使得南北方的民歌有着较大的风格差异。通过两首歌曲来感受和了解。河南民歌《编花篮》听一听歌曲唱了些什么?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河南的特色?江苏民歌《茉莉花》。这首歌曲表现了姑娘们惜花爱花的感情。歌曲:委婉、优美、亲切,能感受到江南人含蓄、温柔、细腻的人文风情。通过两首歌曲比较,感受南北方民歌的差异。江苏姑娘:内敛、含蓄、文雅、柔和。河南姑娘:爽快、干脆、大胆直白。南方民歌:柔美细腻。北方民歌较为刚健豪放。学生随音乐演唱《茉莉花》《编花篮》(六)课堂总结:希望同学们热爱民歌,把中国的民歌传唱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民歌的美。(七)板书设计泥土的歌民歌:劳动号子特点:山歌《编花篮》分类:小调《茉莉花》音乐课《泥土的歌》说课稿通过欣赏和学习,使学生们了解民歌的特点和分类,地域特征与民歌风格的关系,了解中国民族歌曲的多样性。首先,通过一首大家熟悉的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导入民歌,讲解民歌特点和分类。选择三种比较有有特点的歌曲分析,讲解感受民歌三种体裁的风格和特点,在欣赏中引导同学听,唱、思、创编等,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重点讲解衬词和方言在民歌中的作用,老师选出比较有特点的民歌,进行范唱,来表现中国民歌的地区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两首歌曲的比较感受南北方民歌的差异,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们自身去听辨分析,学唱民歌片断,通过体会与感受,培养自己的鉴赏力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