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①她是个极爱凑热闹的女人,街上一旦有锣鼓钟鸣,叫卖吆喝,她势必会挤到人群中去,一看究竟。②三十多岁的时候如此,四十多岁的时候如此,五十多岁的时候,她的腿脚都没那般利落了,却还是如此。有好几次,她都被人群挤得差点出事,幸好有好心人拉了她一把,才算是有惊无险。她当时也吓得不轻,可就是不长记性,再碰到热热闹闹的场景,还是要努力地挤进去看个仔细。③那一日,我们几家结伴到千里之外的一个小镇寻求一位老中医。说好了,那地方,我们大都人生地不熟的,必须紧紧地走在一块儿,谁都不准远离。她当时也点头如捣蒜,不远离,绝对不远离。可刚到小镇第一天,她便走失了。④当日正逢小镇的一个传统节日,街上舞龙耍狮的、演杂耍的一个接着一个,我们不禁捏了一把汗,生怕她会在汹涌的人潮中走失,所以都紧紧地手牵着手,可人实在太多了,她又拼了命地往热闹处挤,眨眼的工夫,我们便找不到她的影子了。⑤这可怎么办,她身上连个手机也没有,更要命的是她一出门就常迷失方向。⑥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死劲儿地踮着脚尖,来回搜寻着,大声呼喊着她的名字。可在那一片喧闹声中,我们的呼喊实在显得太微弱了。⑦没办法,我们只好分头在人群里询问,问他们有没有看见一个六十来岁,身着蓝布衫的老人。得到丁点可能是她的消息,我们便冲着所指的方位,扒开人群,挤进去寻。⑧近黄昏的时候,演杂耍的都相继收队了,围观的人也散得差不多了,我终于在距我们原地千米远的地方看到了她。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焦灼之情也在顷刻间化作愤怒,平生第一次,我忍不住对这个可以做我母亲的女人呵斥不止。⑨她不说话,只是低着头,时而抬起眼,像个孩子般怯怯地看着我。⑩说到口干舌燥的时候,我的气也消得差不多了,上前紧紧拉住她的手,叹口气,轻声埋怨起来,姨,这些杂耍你都看了大半辈子了,再说,咱是在外地,不是说好了都挨在一块儿不远离么?怎么又往里边挤?⑪她看我一眼,轻声说,我就是想挤进去看看。⑫看看?我的火气蓦地又上来了。你都多大岁数的人了,怎么还像个孩子似的好奇?要说好奇也不是坏事,但你得分分场合……⑬我还要再说下去的时候,她抬起头,喃喃起来,听很多人说,很多被拐走的孩子,有的是被卖给了不能生育的夫妇,有的则是被打成了残废逼其沿街乞讨,有的就是被训练成演杂耍的了……⑭听到这里,我的心蓦地柔软起来。⑮我知道了,她其实并不是要看热闹,而是看引起热闹的主角儿是谁。⑯我曾听母亲说过,她还有一个儿子,三岁的时候丢了。作者:崔红玲《思维与智慧》2010年第23期(10月上)总第221期1.文章标题“寻”包含哪些含义?(4分)2.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2分)3.选文第⑦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4.阅读④——⑯段,体会“我”的感情变化。(4分)5.读完此文,你能理解“她”的“极爱凑热闹”吗?(3分)6.本文结尾情节设置巧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母亲的书包①母亲刚过70岁,就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疯疯癫癫地到处跑,搅得乡下的弟弟妹妹怨声载道,多次来电要我帮忙。作为大姐,我没理由拒绝。再说我家住12层,电梯一关,母亲想跑也跑不掉。②我家养了只大黑猫,母亲问:“生生,你怎么养黑狗啊?”我正在洗衣服,没好气地说:“妈,那是黑猫,不是黑狗。”她霎时嘿嘿大笑,拍着手唱起来:“咪咪咪,两眼眯,不吃米,专吃鱼。”她边唱边弯下腰捉猫,黑猫嗖地一蹦逃走了。她扑通倒在地上,大口大口喘气。我板着脸说:“妈,猫是你捉的吗?”谁知她双脚一缩,头朝前伸,顶翻了小桌,桌上摆的热水瓶砰地摔倒,砸得粉碎。幸而热水瓶是空的,若盛满开水定然会烫伤。我有点气急败坏,说:“妈,你脑子不好,眼睛也不好?”她意识到做错事头低垂着,身子有点颤抖。我唯恐她手碰了碎片,急忙放下衣服拿起扫帚扫。她慢慢站起来,说:“生生,碎片好玩,留一块吧!”我不耐烦地说:“你只知道玩,真累赘!”我一骂,她便蹲在墙角扳手指。③我刚把碎片扫干净,她已到洗衣盆上搓衣服。我喊到:“妈,别把衣服弄脏!”她一惊,手中的衣服一下子落地,两只手全是肥皂泡。“要不,我给你拿皮手套,别冻坏了手!”听了她的话,我又好气又好笑,只好劝她:“妈,这里没你的事,你把手擦干净回房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