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都会发现,很多学生存在逆反心理。认识和了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并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教育引导,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一、逆反心理的定义通常情况下,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从结构上看,逆反心理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其中,认知是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感是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当个体接受到的新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内容相违背时,不良情绪就会产生,若不能有效克服,就会逐渐加强产生抵制的行为意向。这三个构成中,认知成分是基础,只有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从基本表现上来说,逆反心理主要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愿意顺从的状态。这种状态,需要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二、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1.学生。个体在处于学生阶段时,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第二性征出现,各种生理机能发育成熟,从而使他们感觉自己是成人了,独立意识和自尊的需要增强,渴望独立,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往往会对父母、老师的管理不以为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成熟,有些时候对问题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但是却喜欢自以为是,容易走向极端和片面性,不愿意听从家长、教师甚至同学的劝告,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2.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在家庭因素中,有三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一是父母对子女教育方式不当,过分溺爱或者过于严格。溺爱就会使教育过宽,使子女觉得过分自由、放纵,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不自在感;过严就会使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在心理上产生反抗感。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子女出现无所依赖的感觉,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一些事情产生逆反心理。二是父母期望值过高。这样,就容易对子女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子女不愿意面对家庭和父母,不愿意正视一些问题,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对一些事情产生逆反心理。三是家庭关系紧张或出现破裂。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之下,子女心理上会产生无助、孤独的感觉,容易出现孤僻、自卑等心理倾向,从而有可能对一些问题缺少正确认识,产生逆反心理。3.学校。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直接场所,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如果不当,就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首先,素质教育已经实行了多年,但应试教育的模式并没有完全改观,一些学校在教学中还是把成绩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逆反情绪,进而出现逆反心理。其次,学校在进行教学时,方法简单,很多都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也不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再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融洽。特别是有些教师,实行双重道德标准,对学生要求严格、对自己要求宽松,嘴上说着一套、实际行动上是另外一套,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不满,有些学生就通过逆反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或其他越轨行为时,学校或教师在进行教育时采取的方式方法比较简单,往往是对学生直接批评多,说服教育少,从而不可避免地使学生产生抵触,不愿接受,对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4.同辈群体。同辈群体作为年龄相同或相近的群体,彼此之间有很强的相似性,是互相学习的榜样。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的是对同辈群体的依赖。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学生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