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的危害及预防什么是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其种类很多,高速带电粒子有 α 粒子、β 粒子、质子,不带电粒子有中子以及 X 射线、γ 射线。α 射线是一种带电粒子流,由于带电,它所到地地方很容易引起电离。α 射线有很强的电离本领,但其穿透力很弱,在空气中的射程只有几厘米,只要一张纸或健康的皮肤就能挡住。故其主要危害是进入人体后的内照射。β 射线也是一种高速带电粒子,其电离本领比 α 射线小得多,但穿透本领比 α 射线大,但与 X、γ 射线比射程短,很容易被铝箔、有机玻璃等材料吸收。X 射线和 γ 射线的性质大致相同,是不带电波长短的电磁波,因此把他们统称为光子。两者的穿透力极强,要特别注意意外照射防护。铅版或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可以阻挡射线。电离辐射对健康有哪些影响电离辐射的作用方式主要有外照射、内照射、放射性核素体表沾染及复合照射。以下仅介绍外照射所致的放射性疾病以及电离辐射的远后效应等。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受到全身超剂量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分为三型:①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又称造血型急性放射病,以骨髓造血组织损伤为基本病变,以白细胞数减少、感染、出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②肠型急性放射病:以胃肠道损伤为基本病变,以频繁呕吐、严重腹泻以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 ③脑型急性放射病:以脑组织损伤为基本病变,以意识障碍、定向力丧失、共济失调、肌张力增强、抽搐、震颤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别临床表现。外照射慢性放射病:是指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受到超剂量照射而发生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并伴有其他系统症状。外周血血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电离辐射的远后效应:已知电离辐射可引起的人类恶性肿瘤有皮肤癌、甲状腺癌、乳腺癌、肺癌和白血病等;其他远后效应有血液系统疾病、胚胎效应、遗传效应等。此外,电离辐射尚可引起放射性白内障、急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骨损伤等。放射性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正相关,受照剂量越大,放射性损伤越大,所致的放射性疾病越严重。放射源分类及其石油化工企业应用放射源的危害程度根据放射源对人体健康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Ⅰ 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在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 1 小时就可致人死亡;Ⅱ 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在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