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办上半年工作报告今年是我县实施“美丽乡村、美好生活”五年行动计划的第三年,也是新农村建设转型阶段的攻坚之年。半年来,我县按照全县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促转型保供给、美乡村优生态、强统筹惠民生”要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工作回顾(一)把“三村一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着力做好深化文章中心村、特色村、全面小康村和精品线是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集中体现,也是展示我县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最好载体。截至6月底,全县共投入创建资金8600万元,完成形象进度60%。在中心村培育上,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建设中心村的若干意见》,新启动培育中心村4个。在特色村打造上,注重文化和产业并重,启动创建市、县级特色村各6个。在全面小康村创建上,以让广大群众共享新农村建设成果为目标,启动创建市级全面小康村7个,县级全面小康村17个。在精品线建设上,启动梅温片区新农村建设精品区块建设,编制完成专项规划,明确创建计划,对节点打造、沿线整治等落实了工作任务。在总结前一轮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今年着重深化了建设理念。1、制度深化。建立完善项目申报竞争、标准化建设、项目化管理、长效管护、资源资金整合五大机制,科学推进“三农”工作持续发展。一是建立申报竞争机制。项目创建实行自主申报和初选淘汰、评估淘汰、验收淘汰,保证创建质量。二是建立标准化建设机制。加强项目创建全程指导和管理,精心编印农房户型推荐、“美丽庭院”建设、村庄外立面改造等通用标准或技术要求,加强档案收集整理,为项目验收提供真实凭据。三是建立项目化管理机制。收集整理规定项目和自选项目,动态调整创建内容,并推行项目公示制度。四是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健全“有人做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构建“庭院、村庄、河道、道路”点线面结第1页共11页合的综合保洁网络,推动农村保洁常态化、长效化。五是建立资源资金整合机制。将“三村一线”与森林村庄、河道治理、饮用水改造等项目紧密结合,整合资金和力量,捆绑落实建设项目,提高村庄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时序性。2、理念深化。一是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积极推行城乡全域规划,优化城乡建设布局,加快形成中心XX县区、卫星城、中心镇、中心村等层次分明、网络健全的城镇体系。大力实施《村庄规划三年行动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完成36个中心村、100个重点创建村以及30个一般行政村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实现村村有规划。二是注重对农村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树立经营村庄理念,尊重农村发展的历史和规律,按照“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要求开展村庄建设,切实推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提倡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全力彰显乡土特色。三是稳步推进村庄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以较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实效,提倡不举债、少举债,避免村庄建设过渡负债。3、政策深化。一是提高补助标准。针对村庄集体经济普遍欠发达的实际,增加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从2005年的600万增加到1950万),对生活污水治理等难度较大的项目,增加补助资金,缓解资金压力。二是细化补助项目。更加注重财政资金杠杆引导作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重点项目、重点环节、重点方向倾斜,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根据创建内容,增加“美丽庭院”(今年财政专门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美丽庭院”示范户、合格户创建补助)、“休闲农居”、“休闲农业观光园区”等项目,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深化新农村建设。三是巩固创建成果。组织开展全县村庄整治建设“回头看”活动。对已命名的省、市、县级全面小康村进行复查,对巩固提升效果明显的村庄下拨奖励资金,对不符合要求的村庄责令限期整改,问题较多的村庄给予通报摘牌。结合省、市“清理河道清洁乡村”专项行动,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开展村庄环境卫生集中整治。(二)把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第2页共11页着力做好造血文章1、村庄整治建设提升专项行动进展快速。制订出台《村庄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分类技术指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