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柳》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探究“左公柳”这一名称的由来,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3.有感情地朗凄课文,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重点难点1.重点:探究“左公柳”这一名称的由来,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2.难点:体会部分句子的含义以及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教具准备:收集左宗棠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教学过程一、读词导入,了解左宗棠1.教师出示下列四字词语卡片,全班一起读一读。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千辛万苦慷慨激昂铁骨铮铮主动请缨以身报国忠义之举刚毅坚韧视死如归置之度外年逾花甲2.引导学生发现:同学们,请你们再轻声地读一读这些词语,你们一定会有所发现的。3.指名反馈: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和一个人有关,都是用来形容左宗棠的。)4.介绍左宗棠。左宗棠(1812~1885):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字季高、朴存,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人(今湖南湘阴县界头铺镇)。1881年夏,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灭,左宗棠慕命督办福建军务。ll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L885年病故于福州。著有《楚军营制》(附条规),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二、探究由来,体会人物品质1.教师:同学们,这个左宗棠和“左公柳”这一名铝称的由来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们再读课文。2.学生带着问题,静读课文,思考。3.指名反馈:左宗棠和“左公柳”这一名称的出来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人们为了纪念左东棠,便将这柳树称为左公柳。)4.教师导读:人们为什么要纪念左宗棠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叙述了左宗棠的哪些事情?5.集体反馈。第一件事:新疆将被侵占,左宗棠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并主动请缨,收复了新疆失地。第二件事:左宗棠在征战中不忘建设新疆,为新疆戈壁植下了一片树林。6.引导学生联系这两件事情,说说人们用“左公柳”纪念左宗棠的原因。7.教师小结:是呀,如果没有左宗棠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并主动请缨,收复了新疆失地,新疆有可能已经被外国人侵占;如果没有左宗棠为新疆戈壁植下了片片树林,玉门关今天就不会有“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所以.人们用“左公柳”纪念左宗棠,这就是“左公柳”这一名称的由来。8.教师:了解“左公柳”由来的同时,我们对左宗棠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从课文所述的两件事情中,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指名反馈:爱国、坚韧顽强、睿智、祝死如归、不屈不挠)9.教师导读:同学们,左宗棠的爱国、坚韧顽强、睿智、视死如归、不屈不挠全都流露在他的言行举止中。请大家再读课文,画出左宗棠令你感动的地方。10.集体反馈。教学步骤:⑴指名反馈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并说说自己感动的原因。⑵引导其他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不同感受。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关键的语句如下:“眼看新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他慷慨激昂地反驳道:‘天山南北粮产丰富……如果放弃新疆,无异于给侵略者留下进攻我国腹地的缺口!’”“这位铁骨铮铮的六旬老人主动请缨,他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和满腔的爱国热忱折服了满朝文武。”“那是一个令人神伤的夜晚……马不停蹄地赶往千里之外风烟滚滚的战场。”“啊,原来……但是他已完全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就是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将军,用不到两年的时间,率部完成了收复新疆失地(除伊犁外)的伟业。”11.教师小结:是呀,同学们,当时的左宗棠年逾花甲,但他为了祖国仍挺身而出,率兵出征,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他的满腔热情感动着我们,他的精神可敬可佩。三、总结深化,激发学生爱国热情1.教师:同学们,通过导游的讲述,我们全面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