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新希望|新希望由中国社会学会、中国社会学研究所和中国青年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社会调查征文结束了。半年多来,这项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广大青年的关心和支持。截止到六月底,评选小组共收到2600多份稿件,其中不少是由多位作者共同完成的,因而实际参加征文活动的达3000人以上。在这些作者中,男性占90%;20岁以下的占34%,21岁至25岁占42%,26岁至30岁占14%,31岁至35岁占7%,36岁以上的占3%。作者中年龄最大的是一位64岁的退休职工,年龄最小的是XX省一名14岁的中学生。从职业看,以农民为最多,占总数的32%。他们中间多数是回乡知识青年,也有社队干部和老农。其次是工人,占20%,干部占12%,大专院校学生占9%,中专学生占8%,文教、卫生、体育工作者占7%,商业工作者占4%,解放军干部战士与科技工作者各占3%,待业青年占2%。这次社会调查征文活动成功的标志,首先表现在它得到了广大群众真诚热情的欢迎和支持。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应征者当中,25岁以下的青年占大多数,达到总数的76%。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之余,克服各种困难,完成调查并写出稿件的。这充分反映出当代中国青年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问题面前,青年们不是沉沦徘徊,袖手旁观,而是在学习,在观察,在思考,在行动,努力用自己的双手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添砖加瓦。很多青年在给评选小组的信中表示,他们参加这次征文活动不是为了求名图利,而是要实践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早就倡导的调查研究之风,向领导部门如实地反映基层情况;通过社会调查,歌颂三中全会以来的大好形势,揭露和鞭笞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尽到自己作为中国青年的光荣义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很多同志把参加这次征文活动当作提高自己作社会调查的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好机会。华东地质学院一位同学来信说:“观察社会,了解生活,把握住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是第1页共5页我的一大愿望。我的调查报告是在课余时间完成的。我并不关心它是否能被评上奖,只是想借这个机会,让你们了解一个青年人是怎样看待我们这个社会的。”有两名干部在信中写道:通过这次调查征文活动,“将从全社会看到一些在机关无法了解的新情况。我们都是三十以外的人了,即使自费调查也心甘情愿,也觉得是在尽自己的责任”。北京的一位大学生表示,这次征文活动“能够鼓励同学们走向社会,走向实践,面对现实,在走出校门前对社会有比较深刻、真实的了解”。为了参加这次征文活动,有的人利用难得的假期,放弃了旅游及和亲人团聚的机会,深入工厂农村进行调查。也有的自费深入几个省、市了解情况。有一位山东大学的同学利用寒假到农村调查有关生产责任制问题,回校后患重病卧床不起,可是仍然抱病写出了一伤质量较高的调查报告。更令人感动的是XX省XX县区农村的一位女青年。实行责任制后家里承包了责任田,她平时不仅要参加繁重的农业生产,还要担负家务劳动,时间很紧,学习条件较差。可是她克服重重困难,利用每天早晨放牛的机会,陆陆续续在牛背上写出了自己的调查报告。类似的例子在这次征文活动中不胜枚举。这是些多么好的青年人呵。社会上总有些人看不到这一代青年的主流,甚至对他们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顺眼。而这次征文活动本身以及大量调查报告所反映的事实充分说明,这一代青年时刻把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与前途记在心上。他们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和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理想,在努力为国家分忧,为人民谋利。他们是大有希望的一代,是蓬勃向上、志在为四化建设多做贡献的一代。这次征文活动成功的另一个显著标志是,多数作者都能在三中全会以来的新形势下,把握时代的脉搏,抓住社会各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并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次征文,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广大群众,特别是年轻人所非常关心的问题。在稿件中,反映农业经济问题的最多,占总数的27%。其作者不仅有农民,也有工人、干部、战士和学生。在这部分稿件中,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