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端午粽》教学设计《端午粽》教学设计《端午粽》教学设计1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教学目标:1.会认“端、粽、节”等生字,会写“午、节、叶”等生字。认识部首“、”。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读长句子。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老师)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3)老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爱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爱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1.自由朗读课文。(1)老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学生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老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2.学生认读生字。(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3.老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3.老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喜爱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2)学生根据要求朗读课文。下载后可任意编辑(3)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4.老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美丽。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6.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2)老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4)指导学生根据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5)词语填空读课文。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老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2.合作沟通,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3.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