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再塑生命的人》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0课。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反映的是青少年的学习生活,通过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给我们以学习和生活的启迪。本文选自海伦•凯勒的自传体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一篇记叙性散文,讲述了海伦•凯勒在七岁时得到莎莉文老师爱的教育而重获“光明”的故事。【学情分析】初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学习习惯处于养成阶段,而且对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对于课文内容能够理清思路。他们在小学接触过关于海伦•凯勒的故事,但他们对盲聋孩子的世界没有切身体会,也很难理解他们处于黑暗中的心情。另外,他们对于文本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重点字词(书49页“读读写写”中的四字成语);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二)过程与方法1.在快速默读(限定阅读时间)的过程中,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2.通过品读与揣摩,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品味课文优美细腻的语言。(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2.学习海伦•凯勒热切求知、热爱生活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的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教学难点: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教学重难点突破】(1)通过具体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分析,了解莎莉文老师的形象,体会她强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感受海伦对老师的深情。(2)通过在文中找直接描写作者心路历程的语句,品味这些语句,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2受。(3)在阅读拓展方面,通过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学习其自强不惜的精神品质。【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诵读法(默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盲人猜字”,设置情境。(10分钟)教师请两名同学做盲人猜字的游戏:一名同学按照卡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另一位同学手心上写字,另一名同学猜字。请猜字的同学说说感受。【设计意图】以“盲人猜字”这个游戏导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让他们尝试着体会盲聋人的世界,为下面的教学过程的开展做好铺垫。二、整体感知,背景了解。(一)说文解字,辨字正音。(5分钟)(二)文题切入,了解背景。1.初识“再塑生命”的含义。(5分钟)(意在指出“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文中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这里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字面意思。)2.初读课文,思考问题。(10分钟)(抓住最后一句中“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尝试概括文中海伦•凯勒“此前”和“此后”的生活状况。)海伦“此前”的生活:例如:(第三段“愤怒、苦恼,已经疲惫不堪了”;第四段“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海伦“此后”的生活:例如:(在课文第十一段中为获得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3.了解莎莉文老师和海伦•凯勒(10分钟)【设计意图】通过课文题目的切入,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培养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了3解海伦•凯勒“再塑生命”前后的变化。接着自然地引出写作的背景,通过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海伦和莎莉文这两个伟大的人物,初步体会两个人物的精神,也为下面的文本探究打下基础。【参考】安妮•莎利文,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她也曾是一个双目近乎失明的孩子,她接受教育海伦•凯勒这一艰巨任务时还不到21岁。海伦是安妮•莎莉文一生中第一个学生,也是唯一一个学生,在她身上倾注了安妮大半生的精力。没有安妮的关怀,海伦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如果说海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而安妮就是创造奇迹的人。)4、通过仿写格式概括人物形象(板书人物特点词语)(5分钟)我从文中“”这句话中,感受到莎莉文是一位的老师。我从文中“”这句话中,感受到海伦是一个的孩子。四、见证“再塑生命”历程。(可放在第二课时)1、莎莉文是怎样来塑造小海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