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激励教育融贯于数学课堂过去,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可学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激励教育法是指以激发、勉励和鼓励为原则,采取一定措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愿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准则,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新课标有如下阐述:“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能有效的激励评价学生,将会极大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从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的情意因素,情感问题在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把握,必须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的情感方面的双向信息反馈,以实现智慧与情感的协调统一,用自己的爱贯穿课堂。以教学《折线统计图》为例,在教学中,我打破了以往数学教学那种枯燥抽象的“补台球洞”的教学法,而是以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为主线,充分利用网络资料,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极大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汶川地震中各项大额数据:死亡人数、受伤人数、捐款人数、捐款数额等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看些这些数据,你想到了什么?内心有何感想?心情如何?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看哪组说得好,好在哪儿?进而引出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主动探究猜想:看看这些数据,你认为这折线应该是上升还是下降的?你希望的是什么趋势?为什么希望死亡和受伤的折线呈下降的趋势而希望捐款人数和捐款数额呈上升的趋势呢?通过一条条折线的上升和下降,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情呢?其次,根据各小组的表现,教师应给予合理的激励:A组同学希望死亡和受伤的折线呈下降的趋势而希望捐款人数和捐款数额呈上升的趋势表现出他们为汶川地震中受难同抱的悲哀之情。B组同学极富爱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学习。C组同学句句含真情,证实了灾难无情人有情,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通过教师的合理激励,使学生在思想上也有了更深的感触。为了使自己的观点得到肯定,还要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这样,一堂枯燥的数学课,在老师合理的激励下,在学生饱含真情与爱心的氛围中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