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传统“风俗”近年来,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致力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令华夏儿女倍感鼓舞的是,党和国家体认到: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更好地用优秀历史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在今年2月份的政治局集体学习中,xx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认为: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以及中央近期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关部署,正是深入阐发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独特创造和思想精髓的自觉努力;而中华文化关于风俗理念与实践的深厚资源,足以构成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维度,构成传统智慧与当下事业的会通之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共16次出现风字,5次出现俗字,风俗连用虽未出现,却渗透着对传统风俗之道的自觉接续与现代转化。一、良风美俗乃是国之元气总书记用空气的意象形容核心价值观,可谓切中肯綮的不易之论。在中国哲学传统中,气是一个重要的观念,既是人生论上至大至刚塞乎天地的涵养对象,也是宇宙论上万物生成之所本。孟子通过明道、集义以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引得历代仁人志士终生履践。黄宗羲曾说: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宋元学案濂溪学案下》)值得重视的是,东汉哲人王符兼重气的宇宙论与人生论价值,他曾说:正气所加,非唯于人,百谷草木,禽兽虫鳖,皆口养其气hellip;hellip;以淳粹之气,生敦庞之民,明德义之表,作信厚之心,然后化可美而功可成也。(《潜夫论本训》)由此观之,气虽无色无臭,但却杂然赋流形地充盈于世间,赋予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以生命;更重要的是,深具道德情怀与精神追求的中华民族,向来珍视的不仅是自然之气,更其是社会之气,孜孜以求、善加养护的正是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文天祥:第1页共4页《正气歌》)的天地正气。气之流动是谓风。风本是自然现象,迅雷风烈等等,莫不以其神秘和伟力而为先民敬畏折服。有了敬畏之心,有了戒慎恐惧,也就滋长出宗教、道德、法律等人类群体的内在律令与外在规约。人之异于禽兽者,社会之所以可能,端赖于此。《周易》有云:挠万物者,莫疾乎风;《尚书。洪范》将风列为五种基本气象之一,并将其分为适时产生的时风与长刮不止的恒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说文》);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管子四时》)。更重要的是,人们也认识到:风能动物,亦能化人。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时乃风(《尚书说命》);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风之所吹,无物不扇;化之所被,无往不沾。(《毛诗正义》)气具有自然与社会的二重性,风亦如是。东汉学者应劭与班固均在此意义上论述何谓风,进而引入俗的观念。应劭认为: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讴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风俗通义》)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汉书地理志》)而《说文》将俗解释为习,习者,数飞也。引申之凡相效谓之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此风俗并举,后世学者均有解说。元人李果说:上行下效谓之风,众心安定谓之俗。(《风俗通义题解》)明人陆树声则说:介于上谓之风,效于下谓之俗。(《陆文定公书》)风意味着弘扬培育,俗则意味着推广践行。由此观之,我国传统的风俗之论,不仅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特性,而且兼具中心性(或普遍性)与地方性(或特殊性)两大面向。风的重要政治功效是化,风俗向来与教化并举,成为衡量治乱良莠的重要标志、决定治乱良莠的重要因素、引导治乱良莠的重要手段。先贤们认识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风行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