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欣赏诗词九要VIP免费

欣赏诗词九要_第1页
1/3
欣赏诗词九要_第2页
2/3
欣赏诗词九要_第3页
3/3
欣赏诗词九要(一)、扫除字词障碍(包括查明典故)阅读诗词可能会碰到两种情况:第一种通俗易懂,没有艰涩的字词,也没有生僻的典故,比如清代陆次之的《五人墓》:“五人五匹夫,五人五君子。埋骨在青山,题名在青史。”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能读下来;但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不见得能读懂;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可能读懂,但未必能挖掘出其中深刻的含义。其中的关键是要了解“五人墓”是怎么回事。高中同学读过张博的《五人墓碑记》,因此可能读懂,但要从赏析角度讲。能从此诗挖掘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人,应该怎样生;又应如何死”,就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了,所以,通俗易懂的诗词不见得能理解深透。第二种情况是有较多的生字和典故。读下来都较困难,这就非借助工具书不可了。比如南宋戴复古的《饮中》这首七律:布衣不换锦宫袍,刺骨清寒气自豪。腹有别肠能贮酒,天生左手能持螯。蝇随骥尾宜千里,鹤在鸡群亦九皋。贤似屈平因独醒,不禁憔悴《离骚》。此诗困难的是用典太多,全诗共用了五个典故。一是“别肠贮酒”。此为古语,言酒量过人,二是“左手持螯”。典出《世说新语》:晋代毕卓嗜酒如命,曾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三是“蝇随骥尾”。典出《后汉书·隗嚣传》,刘秀曾对隗嚣说:“……苍蝇之飞不过数步,即托骥尾得以超群。”骥,良马也。四是“鹤鸣九皋”。典出《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九皋,指深远的水泽淤地。五是“屈平独醒”。典出《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被放逐于滨,遇见渔父,见屈原“颜色憔淬,形容枯稿”便问他何以到这个地步,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但查清典故并不是目的。关键是搞清作者用典意图即他想通过用典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比如第三个典故,诗人的用意是什么?从原诗句“蝇随骥尾宜千里”来看,估计复古有难言之隐。这从“宜”字可以看出。既是“随骥”本应(宜)可以飞黄腾达,平步青云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里有两种推测:一是复古曾有意“随骥”,想借他人名势而封印成名,结果却落了空。二是并无事实,只是假设:如果我有蝇苟之心,便可“随骥尾”,也早该飞黄腾达了,然而我不愿做这种丧失气节的事,从复古的性格和经历看,当以后者的推论为准,这由下句更可得到印证。这就联系到第四典的用意。复古以鹤自比,觉得自己是鹤立鸡群,但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鹤的本性。鹤总要独立孤鸣,其声闻于野,而鸡群是无法理解的。诗人为自己绘出一幅孑然傲立,顾影自怜的画像,清高傲岸使他不可能去作“蝇随骥尾”的事情。这样,两典就和作品的思想联系起来了。由此更能深刻理解诗人阶性格特点。再说第五典。诗人以屈原的遭遇类比自己,痛切地感到当前的社会,尤其是南宋统治者们恰似楚亡前夕的状态,生活在醉生梦死之中,而诗人又不能“随波逐流,哺糟啜离”,那么也只好任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像屈原一样赋《离骚》那样的悲世之作了。明白此典,再看“贤似屈平因独醒,不禁憔悴赋《离骚》”这一结尾就可豁然贯通了。诗中用典必须查清,但更重要的是弄清典故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当然要弄清这一点,很可能还需对作者生平、写诗背景有所了解。上面说了读诗可能碰到的两种情况,读词亦然。如王先的《人月园·元夜》就属通俗易懂的一类:小桃枝上春来早,初试薄罗衣。年年此夜,华灯盛照,人月园时。禁街萧鼓,寒轻夜永,纤手同携。更阑人静,千门笑语,声在帘帐。全诗除“禁街”(指皇区、皇宫大内等禁地)值得查一查之外,再无难懂的词句。但要体会出作者写元宵之夜的意境特点,也非易事。元宵节在古代是非常热闹的节日,尤其在宋代更甚。柳永描写元宵有这样的词句:“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一对比,你就能发现此词的特点了。所以,别看字面上通俗易懂,要想分析透彻,也不大容易。第二类词作可用姜夔的《湘月》为例。下面仅录上片作一简要分析。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这里描绘了一幅非常优美的画面。你能体会出来...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欣赏诗词九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