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识教育研究摘要。域外国家的经验表明,影视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影视通识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教育内容的生动性、突出教育方式的隐蔽性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高校影视通识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教育观念固化、思想引领淡化、课程内容老化、教育模式僵化等因素制约了影视通识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的发挥。因此,需要从吸取域外经验、加大国家支持、完善高校微观机制等层面采取对策,充分发挥影视通识教育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涵育功能。关键词:影视通识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在(20XX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影视通识教育是指相对于专业影视教育而言的,旨在培养学生影视审美艺术素养和能力的公共选修课亦即影视通识课。作为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课程,能够通过鲜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栩栩如生地呈现给大学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影视通识教育之中,能够发挥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影视通识教育的现实基础(一)域外国家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功实践借助影视通识教育对青少年进行本国核心价值观培育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早在1973年,美国电影协会的一份报告显示,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已经在613所大学开设影视通识教育课程,而今已经发展到一千多所高等学府。苏联也从1980年制定《电影艺术教育十年大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对青少年进行电影艺术教育。在日本,甚至在中学阶段就第1页共10页开始教授学生制作包含“有纯正爱国心”的电影。韩国在1998年全民上下掀起一场抵制《泰坦尼克号》放映的运动,将观看《泰坦尼克号》视为“背叛祖国”行为。瑞典甚至明确规定从小学阶段就要将电影作为“第三语言”来必修,等等。事实上,各国对影视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和发展的高度重视,其意义不止在于繁荣电影产业,实质在于通过电影教育培育、传播、渗透本国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以美国为例,美国电影对世界观众影响巨大,20XX年,imdb网民评出“全球100部最佳影片”中,排名前100影片中的62%来自美国[2]。美国好莱坞电影对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要体现为:充分展示和肯定美国式的自由、民主、平等观念;大肆宣扬和强调美国的国家实力及“美国主导”意识;极力打造和编织“个人英雄主义”、“个人奋斗主义”的美国神话[3]。(二)我国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发展与普及我国高校影视通识教育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高等院校电影协会成立标志着高等院校影视教育开始受到关注。1984年,梁国治的《影视文学进入大学课堂应当受到重视》一文将高校开设影视通识教育预想推到了学术探讨的前沿。1985年,教育部印发了《的通知》,强调:“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中文系,应把影视教育作为重要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4]。2002年,教育部又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XX年)》中规定:“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课和限制性选修课程”[5]。20XX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20XX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XX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6]中国高等院校影视通识教育开设由点到面、由专到全,截至20XX年,“全国已经有四分之一的高校将影视通识教育相关课程纳入教学计划”[7],影视通识教育获得普遍重视和推广。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影视通识教育的重要功能(一)改变学习态度,提高主动性第2页共10页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态度和接受程度不仅取决于学习自觉性,而且受教育媒介的影响。教育媒介的选择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