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培养培智随班就读生的心理健康当前,在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人们对弱智儿童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了。一体化教育模式的诞生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那么,如何更好地让特殊教育的"支流"回归普通教育"主流"中,从而缩小弱智儿童与健全儿童的差距,加强随班就读弱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记得我在五里铺小学任教时,班上有位张某学生,刚一入校,我就发现该学生智力远远低于正常学生,不爱说话,发音不准,当着众人胆小害怕,意志薄弱,性格孤僻。针对他的特点,我和班主任老师联手开展了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增强合作精神等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教师要把心理健康因素纳入备课环节之中备课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准备阶段,课备不好就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同时,备课没有很好地把弱智学生心理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也就不可能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所以说,教师在备课时,要在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要备教材、备学生。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弱智生的个性差异和接受能力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要把教材处理到接近弱智生的"最近发展区"才合适。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要求上,要把正常儿童和弱智儿童共同学习的内容和不同的学习内容分开。并考虑教学中弱智生的学习活动,充分研究练习题的设计,个别辅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凡是张某愿意并且能够回答的简单问题,总是优先让他回答。如:读对一个生字、分析一个简单的字形;读对一个句子或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等,只要他说对了,我就要求同学们用掌声鼓励。分角色朗读课文时,他喜欢哪个角色,就让他读哪个角色的课文。这样做不但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还坚定了学习的信心。第二,在研究教学方法时,设计能激发弱智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第三,要充分预料到课堂上学生的复杂心理变化,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第四,要考虑好如何调整处理课堂上随时发生问题的对策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二、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一,要注意对弱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心理健康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心理卫生。为了保护学生心理健康,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课堂上做到从细微处着眼,关心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不能因自己疏忽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有一次,我发现张某不讲卫生,指甲又黑又长,几次告诉他要剪指甲,他也没剪。利用课余时间,我用关心疼爱的语言,向他讲明讲卫生的道理和不讲卫生的害处,教育他要向讲文明、讲卫生的同学学习,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并亲自动手帮他剪指甲。第二,要做好弱智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弱智生精力不集中,不敢大声说话,不愿动脑筋,害怕教师提问,等等。这些课堂反应都表明,这类学生有心理障碍,若不及时排除就会影响学生学习。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疏导。他由于智力落后,学习很吃力,我总是利用课余时间帮他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开始他不用心学,我就教他记忆的方法,他不会写的字,我就用一张纸写下来,让他先看我写,然后他再写,只要写对了,我就对他说一句:“你真棒!”全写对了,我就在他的作业本上盖上一朵小红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帮助、鼓励,使X某对学习有了兴趣。第三,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是教师教育普通学生和弱智学生的主阵地。在这个环境中,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特别是这些弱智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强化训练,要舍得花时间。通过训练促其心理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信心不足是大多数随读生的通病。由于信心不足,他们往往在学习知难而退,在很多时候,还以自己能力不够,不会做为借口放弃努力。张某也不例外,他在学习上遇到动脑筋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去想,稍微有点难度的作业他都不会作,他在学习方面表现出离开老师同学的帮助就寸步难行。有一次他的语文测验成绩不理想,回到家后把卷子撕碎扔在垃圾桶里。我得知此事后,立即帮助他认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不管成绩怎样,老师、同学都会帮助他的,启发他要有自信心。三、作业设计与评判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作业的设计要有积极意义。由于弱智学生与普通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