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连接句”,搭一座美丽的桥——巧用“连接句”驾驭素材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经常需要将已有的素材转述到自己的文章中作为引题或论证材料,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材料的转化必须讲究以下要领:①把握住主要信息,要简明扼要;②要考虑读者的知识背景;③要突出与观点相关的内容,与认证之间的过渡要水到渠成。如何使材料与论述完美结合?一般的做法是,借助于“连接句”,使材料与观点对接。“连接句”的作用是穿针引线,锁定论述的重点。素材示范美国某大学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扔进热水锅,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只青蛙奋力一跃,竟跳出锅外,安然逃生。过了一会儿,他们又把这只青蛙放到一个盛满凉水的锅中,青蛙游得逍遥自在,怡然自得。这时,他们悄悄从锅下加热,待到青蛙觉察出水温的提高危及生命时,却再也没有了那一跃的力量,而只能葬身锅底。素材百变通1.由此及彼法解析:引述素材,由此引出与之类似的故事、哲理,比如由动物联想到人,由个人联想到社会。示例:“扔进沸腾的水锅”和“放到一个盛满凉水的锅中”,对青蛙来说一是逆境,一是顺境。面对逆境,青蛙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斗志,奋力一跃,竟跳出锅外,安然逃生。身处顺境,青蛙逍遥自在,怡然自得,殊不知,养尊处优的结果是厄运悄悄来临,最终只能葬身锅底。由此可以警醒世人:人生没有直路可走,艰难险阻总是难免,顺利时,当居安思危,不断进取,方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遇到挫折时,应不畏艰险,自强不息,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命运,靠自己把握,未来,要自己开拓。点评:舍去材料的枝节内容,由沸水、凉水直接联想到人生的逆境和顺境。说青蛙面对逆境和顺境的表现,实则是在分析材料,起到了“连接句”的作用,然后得出结论,亮出自己的观点。2.画龙点睛法解析:引述素材,然后用一句话点出其中蕴含的哲理。这句话可以是自己的语言,也可以是名人名言,当然,名人名言更有分量。示例:青蛙被冷不防地丢进滚烫的水锅里,能奋力跃出锅外;可当他被丢进慢慢加热的锅里,却乖乖地束手就擒,做不了任何反抗,最终葬身锅底。伟大思想家孟子一句警世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温水煮青蛙原理的最好诠释。没有危机意识,就算你经过再大的风浪,一个阴沟也能让你翻船。点评:用一个分句对材料进行适当地压缩,然后引出孟子的名言,最后表明自己的看法是应有危机意识。3.深入挖掘法解析:简单引述素材,然后根据文章需要,深入阐述其中蕴含的哲理。示例:一只被扔进煮沸的热水锅里的青蛙能安全逃生;可是,一只被放在冷水锅里慢慢煮的青蛙却性命难保,这就是“温水煮青蛙原理”。这个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切不可在浑浑噩噩中度日,更不可躲避在暂时的安逸中。否则,就会落得与这只青蛙一样的下场。点评:压缩材料后直接点出这是一种原理,然后由原理告诉我们怎么做的道理: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不如此做又会怎样。简洁扼要,一目了然。4.由反归正法解析:引述素材(一般为反面素材)后,分析、总结其原因,由此引出正面观点,警醒读者。示例:第一次把青蛙扔进热水锅时,它奋力一跃,逃出险境。第二次把他扔进正在慢慢加热的水中,它却没能逃过一劫。我真为它感到悲哀。如果它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又何至于葬身锅底呢?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人往往一尝到甜头就得意忘形地忘记了潜伏的危机,以至于后悔莫及。点评:压缩材料,对青蛙第二次的表现进行直接抒情,“我真为它感到悲哀”。然后由青蛙联想到社会中的人,非常自然地提出给人的启示。5.承上启下法解析:先陈述观点,再引用素材加以认证;然后从素材中引申出新的观点,使文章意思更进一层。示例:一个人假如生活在危险的境地,他可能就会时时刻刻保持高度地警惕,把握机会奋勇逃生,正如材料中被放入热水中的青蛙一样,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马上奋力一跃,最终安然无恙。而一个人假如生活在一个安逸的环境中,只贪图享受,忽略了潜伏危险的存在,结果就会亡身。这正如材料中被放入在水慢慢加热的锅中一样,开始逍遥自在,怡然自得。等到觉察到危险时,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