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一、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的科学涵义要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首先我们必须搞清范畴的涵义。所谓范畴,就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是反映客观事物诸种矛盾关系的基本概念。范畴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思维开始从原始状态进入逻辑思维阶段。列宁曾把客观世界比作复杂的自然现象之网,把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范畴比作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他说:“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1]78人们认识世界要经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范畴在这一过程中也随之得到不断丰富、发展和完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认识和实践中普遍的、必然联系的思维形式,是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概括,也是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简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是指反映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及其特性与关系的基本概念,是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手段和工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主要包括,论述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揭示和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经济理论范畴构成的,例如,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收入分配制度、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科学发展、小康社会、以人为本等,这些范畴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单位和骨架。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的基本第1页共7页特性1.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就其形式看,具有主观性,即它们都是人们头脑中的精神性的东西;而就其内容而言,则具有客观性。即它们既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思辨的产物和推理的结果,而是建立在对大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结果。例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等范畴都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继续不断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都是人们对客观实践的经验进行提炼和加工形成的,体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割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来源来说却是客观的。”[1]1782.确定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反映和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普遍的、本质的内在联系的思维形式,具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但是,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受社会主义实践深度和广度的相对性和有限性的制约,作为主观反映的思维方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范畴也具有相对性和暂时性。这就决定了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范畴的内涵和外延总是相对的,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新范畴会不断取代旧范畴。例如,计划经济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当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但由于历史的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范畴,突破了原有的范畴,即提出了适应时代和国情发展的新范畴。此外,还有从温饱社会到小康社会,再到和谐社会这类范畴;从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再到“三个代表”,最后到以人为本范畴,都体现出范畴的确定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言:“范畴也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性的和暂时的产物。”3.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从感性的具体到科学的抽象,对整个过程运动的性质、属性、特征概括出最简单的规定和压缩性的基本概念。如果没有对社会主义第2页共7页建设具体实践进行科学的抽象,就不可能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