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不要市场调节,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经济调控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多弊端。围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市场调节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曲折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果。其中,张闻天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利用市场的思想独具创见,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一、奠定社会主义能够利用市场的理论基础传统社会主义把计划和市场这两个经济调节手段赋予了意识形态内涵,市场被作为资本主义的东西为社会主义所排斥。为纠正错误思想,张闻天从高一级社会形态取代低一级社会形态须进行生产方式的必要继承的角度,论证了市场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为社会主义能够利用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从“价值”、“价值规律”、“资本”等资本主义经济范畴入手,说明利用市场调节经济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继承。张闻天认为,这些经济范畴表现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共性,“不只是表现生产关系,而且表现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其生产关系已经和资本主义有质的不同,但是生产力还存在,所以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这些范畴“仍然可以而且必须利用”。[1]这样就纠正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经济范畴不可以共用之错误思想,指明社会主义同样可以利用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经济。其次,进一步从方法论上分析对市场和价值规律做机械理解的思想根源。他说“人们由于过分强调阶级性、特殊性,因而忘记了共性、一般性,忘记了继承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要经历五种社会形态,不同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形成联系基础上的区别、继承基础上的发展的链条,每一种社会形态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除了有阶级性不同之外,还具有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之处。思想错误的根源在于违反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再次,创造性地提出生产关系两重性理论,进一步从生产关系的继承性上论证了市场调节经济的手段性质,为社会主义使用市场调节经济提供了哲学依据。张闻天对生产第1页共5页关系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划分,指出它的两重性即:一般和特殊。前者为表现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后者为表现所有关系的生产关系。前者通过后者来表现,就是说当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消灭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特殊,而其生产关系的一般被社会主义所继承,在社会主义的所有关系中表现出来。“这是社会生产的继承性、连续性的表现。这就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历史。”[1]此理论表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存在着部分生产关系方面的继承性。作为生产关系的一般,价值规律和市场被运用于社会主义的经济调节,是共性与个性、特殊与一般、否定与继承的统一,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样就使市场同社会性质剥离开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找到了哲学依据。二、利用计划和市场两个手段调节社会主义经济1962年张闻天的《关于集市贸易等问题的一些意见》提交中央。报告是对苏联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计划和市场的历史反思,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报告有五大观点。1.树立大市场、大流通和大贸易的观点。在市场流通的地域范围上,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超出本地区的范围”,同其他地区进行物质交流,集镇市场要“成为全国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特别强调:“集市贸易有扩大成为地区性市场并成为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的趋势”,“有利于发展农工业生产和满足群众社会上和生产上的需要。”[1]所以开放市场应该成为“经常的和固定的方针”。2.扩大市场的主体构成、商品品种、地域范围。建议市场要存在多种经济成分,不但容许公有制国营的集体的商业,而且要适当容许非公有经济成分,如夫妻店、个体手工业者、小商小贩的存在,还要学会利用公私合作商店。在商品的品种上,不仅包括消费资料而且包括生产资料。3.要尊重价值规律。张闻天指出,要“突破妨碍物资交流和商品周转的人为限制和障碍”,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数量太少,品种太少”;“管理太严,限制太死”;“价格背离价值,定价不动,被动量化”。[1]这就需要发挥价值规律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