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把握的两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并且被反复提到多次的全新命题。报告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自身理论建设的全面总结。对于这一命题的准确解读需要从理论上对两个相关概念分别加以界定,以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两个截然不同而又关系密切的概念。首先,二者的内涵和实质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各个理论成果的组合,它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今天正在大力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这些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既包括哲学层面的世界观、方法论,也包括对于中国不同历史阶段主要社会任务的唯物主义的理论解释,还包括对整个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整体规划。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中国共产党针对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命题而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的组合,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并进一步概括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依靠力量、根本任务、前进道路、最终目标、实现方式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第1页共5页科技等各方面的保障措施等。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其次,二者提出的历史背景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西方文明的本土化,这一历史进程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那一刻就已经自发开始了。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则是中国共产党经过了数次教条主义的危害后才开始的。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此后,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的共识。毛泽东思想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提出了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但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当时人们认识问题的局限性,这一探索出现了严重失误,最终走向了“文化大革命”的歧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和改革开放的实施,邓小平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否定“文化大革命”,实行改革开放成为全党的共识,面对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重大实践课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后,二者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体系中的侧重点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共的指导思想,但在中共的理论体系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是中共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注重整体性和理论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中共意识形态中与当前社会主要任务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普及性和实践性。前者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在中国的第2页共5页具体化,它的结果是一种理论形态,后者侧重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如何在中国具体化,它的结果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变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