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价值观探析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改变计划经济体制,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政策、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发展方式等一一确立,这些发展至今日,其内在都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因子。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价值取向,挖掘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涵育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因势利导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帮助社会群体树立科学进步、有利于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市场经济的特点、原则和运行机制市场经济最突出的特点是创富功能,但也会造成经济危机和贫富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的社会主义属性,即以中共领导为核心、公有制为主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集中统一是其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显著特点。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基础的集中统一的社会管理模式和文化传统特色。权力高度集中,不是过去事事强调统一领导,而是开放市场交易,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发挥作用。在政治体制运行上,仍然采用政府领导自上而下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事实证明,集中统一管理可以使先进思想、经验等在高效的行政手段领导下迅速在全国开展,减少了资源浪费,效果立竿见影。然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成熟,政府、买方、卖方三大核心之间还未建立稳固而有活力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未能完全彰显;计划经济的弊病仍有残余,改革创新的思想还未完全解放,对外开放的体系还不够雄厚。解决这些问题,要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实现中国市场经济由初级到发达的提升。市场经济体制是由买方和卖方两个核心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买方和卖方在价格诉求上是对立的,但双方又处于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关系之中,市场是买方卖方商品交换的统一体。只有坚持公平交易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双方才能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市场经济就是要让卖方生意兴隆,让买方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双方通过服务他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达到双赢的效果。第1页共4页这就是市场经济体系中两个相互对立的核心要素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因。市场需要政府来组织管理,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并不直接干预市场,通过把财政收入投入到建设公共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维持公共秩序等领域,进行宏观干预。置身于市场系统之外,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合理履行政府职责,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效率、又要注重社会保障,克服“越位”“缺位”和“错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补充配套,以期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高效、协调、稳定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核心价值观的耦合关系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联性,也就是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进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二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但由于价值观念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会出现价值观念的偏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找到涵育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保证现代化建设不偏离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保障社会安定团结,经济发展高速运转,人民切身利益得到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重视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夯实物质基础,坚定了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而社会主义思想、公正法治等观念风尚,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思想。核心价值观还可以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良好的道德环境。市场经济的规范有序运行要求市场主体遵守市场规则,克服自身弱点和拜金主义等腐朽观念,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的义利观,自觉遵守经济生活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用高速发达的生产力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过上富足的物质生活和美好的精神生活。加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的价值目标。处理二者关系要把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就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共产主义信仰的内在一致性,严格职业道德规范,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选择个人利益和集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