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石家营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八语(下)第27课《岳阳楼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2.通过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领悟作者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教学难点:通过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领悟作者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背景资料】《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预习指导】1.查字典,给下列加粗字注音:谪守()朝晖夕阴()岸芷汀兰()霪雨()霏霏()薄暮冥冥()浩浩汤汤()骚人()皓月()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潜形()2.结合前面所学了解文体“记”。2.了解作者范仲淹,结合背景资料猜想写作意图,寻找主旨句。3.结合资料尝试疏通文意,读通课文。【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通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初步理解作者的胸襟与抱负。【预习检测】:1.文章写洞庭湖的句子有哪些?2.写游人登湖感受的句子有哪些?3.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什么?【同伴学习】(一)读课文,积累文言现象:相互交流学习平台14石家营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1.一词多义。⑴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⑵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⑶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⑷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⑸一:一碧万顷(一)长烟一空(全)⑹极: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此乐何极(穷尽)⑺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⑻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2.通假字。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3.词类活用。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4.古今异义。⑴气象万千(气象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⑵微斯人(微古义:没有。今义:细小。)5.特殊句式。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二)读课文,探究主旨句。【合作探究】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自行编写结构提纲。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岳阳楼”说明了什么?3.“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4.第2段从哪几个角度写洞庭湖景象的?分别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课堂测评】用课文原句填空。(1)文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2)从时空两个角度描写洞庭美景的句子是相互交流学习平台24石家营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3)“前人之述备矣”与上文“”一句照应。(4)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古仁人内涵的句子是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赏析析课文,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测评诱思】1.“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2.“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小组合作】分两大组赏读课文1.朗读第3段,回答: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2.朗读第4段,回答: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