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每课一练2(人教版必修1)夯基达标1.右图反映的是()A.九一八事变B.五四运动C.七七事变D.一二·九运动解析:本题是图片选择题,关键是抓住图片反映的信息。从图中可知事件与青岛有关。A、C、D三项都与青岛无关,可排除。五四运动是因为巴黎和会上列强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引发的。答案:B2.中共二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基本上完成了党的创建工作,其主要依据是()A.分析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B.提出了党的中心工作C.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D.确定了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中共二大的最主要成就是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指明了革命前进的方向。A项是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依据,容易误选;B项产生于中共一大;D项产生于中共三大。答案:C3.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最重要意义是()A.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B.奠定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C.促成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兴起和发展D.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方向解析: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以适应时代潮流。新三民主义与我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答案:B4.鲁迅先生说:“中国现代社会的情况,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这里的“一炮”是指()A.广东国民政府东征B.北伐战争C.南昌起义D.中原大战用心爱心专心1解析:根据时代背景,可判断出鲁迅先生所说的“一炮”是指北伐战争。答案:B5.下图为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时的情景,秋收起义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的举措是()A.建立一支人民的军队B.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C.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D.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解析:题干中的题眼是“影响最大的举借”,秋收起义对于中国革命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比较四个选项,只有D项才是最符合要求的。答案:D6.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中得到的主要教训是()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B.中国革命应由城市转向农村C.必须建立革命统一路线D.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解析: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同时,中外反动势力特别强大,并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其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易于突破。中国社会性质决定革命任务依然是民主革命,实质是农民革命。答案:B7.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指()A.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B.革命的中心地区发生转移C.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变化D.中国革命的方式发生变化解析:A、C、D三项的表述错误。党的工作重心、革命性质、革命方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革命的中心由瑞金转移到陕北。答案:B走进高考8.(2005江苏高考)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C.袁世凯称帝D.五卅惨案的发生解析:关于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教材有明确的表述。再认再现基础知识是高考考查的基本内容之一。本题正确选项为A项。答案:A用心爱心专心29.(2005全国高考文综)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A.北伐军进军湖南B.八一南昌起义C.湘赣边秋收起义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解析:1927年9月,根据八七会议的决定,毛泽东回到湖南,领导了著名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并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这首词描述的就是他自己所领导的秋收起义。答案:C10.(2005全国高考文综)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是……()A.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B.“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C.美蒋勾结,发动内战D.日本发动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