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发现,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将认识转化为锻炼身体的动力。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注意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并作为重点贯穿到体育教学中去,把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术的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体育多种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首先明确培养学生锻炼习惯的重要性:1.从小学生的生理方面分析:近几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基本上没有了家务劳动。他们的衣食住行也较以前实现了“现代化”,他们唯一的体力活动就是学校的体育课,但在农村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加之年纪大的老师占大多数,其次是部分家长和老师只重视学生的文化学习,不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通过最近的体育测试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他们的健康、生长、发育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2.从小学生的心理方面分析:随着近几年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课业负担在不断减轻,但家长、老师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局面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很多学生的家庭作业影响她没有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身心疲惫,加上父母、老师给他们施加的压力,使他们常常表现出紧张、厌倦的情绪,甚至还有厌学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进行调节,在运动中,使学生的身心感到愉悦,暂时遗忘那些学习上的烦恼,从而起到促进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十分有利。那么针对以上情况,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的: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长期以来,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当然也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果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体育锻炼。例如:大多数学生不愿意跑步,一听到跑步就叫苦连天,更谈不上对跑步有兴趣了。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跑步的锻炼兴趣呢?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得知,大多学生数喜欢踢足球,刚才还叫苦连天,可一说要踢足球,学生那高兴劲就别提了,于是老师就有意识地多组织教学比赛,使学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这样,教学效果就较以前好多了。因此,体育教师应更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2.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的是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这种体育课常常是教师按大纲设计的剧本,学生按照教师的表演机械练习,这样下来,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改变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组织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运动,让他们掌握各种各样的练习方法,并能将这些方法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运用。3.加强课外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课外体育活动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内容、形式和方法来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而且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的各种小比赛和小游戏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和生活化,便于促进小学生的体育锻炼,而且通过这种活动或比赛,每个学生都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的锻炼成绩,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可以让他们保持继续锻炼的热情。4.改变场地设置,制作简易器材。大多数学校的场地忽视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使用了成人化的场地,如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