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本文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入手,分析了新时期教师素质结构的基本取向,认为现代教师的素质应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角色形象、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能力结构等。阐述了新时期社会对教师素质结构的新要求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关键词:教育理念角色形象知识结构能力结构0引言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最终又取决于教育的主体力量——教师素质的竞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素质是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构建合理的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师素质结构,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它应包括以下成份: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角色形象、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能力结构。1现代教师素质结构的新要求。新时期,教育日益呈现出国际化、信息化、终身化发展趋向,它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1.1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叶澜教授指出:“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支点。”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根本保障。一定的教育理念不仅影响其教育、教学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的影响。首先,教师应具有现代人才观;其次,应具有现代知识观。教师不能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技能及让学生只知道学与继承上,而是要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再次,具有现代学生观。树立学生既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又是客体,扭转把学生看成是“知识容器”的错误观念。教学应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放在首位,了解学生的基本特征,更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1.2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角色形象角色形象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职业形象,它主要由职业道德和个性修养两个层面构成,对教师素质的提高起重要作用。职业道德指教师在育人工作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要切实关怀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个性修养指教师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决定着教师的精神风貌。当前,教师的个性修养主要凸显在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心理调控中。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现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今天,教师因超负荷的劳动、社会过高的期望都已给教师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标准和心理素质等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甚至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深刻乃至久远的影响。1.3教师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教师从事教育的基本素质。未来教师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现代科技发展综合化、交叉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得拥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比拥有相关的知识更重要。它可以保证教师在知识传递中信息的损耗减到最少,达到最佳教育效益。现代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1.4教师应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教师的能力结构指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实际本领。在教师素质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在教师优化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实践基础之上的能力素质。教师除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思维力等基础能力,以及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沟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调控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等一般性的职业能力以外,还应具备教学的创新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多元化的能力。2新时期我们提高教师素质的措施目前,应从我国实际情况着手采取以下具体措施:2.1加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依法管理教师队伍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应由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将国家已出台的《教育法》、《教师法》和《高等教育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