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一中集美分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历史试题本试卷分A、B卷,其中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共150分A卷:请把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A.郡县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内外服制2、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B.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C.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D.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3、中国最古老的飞天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终于在2007年变为现实。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为刘恒,为避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反映出()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B.皇帝权力受到侵犯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4、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发生洪灾,阁臣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A.秦、唐、元B.汉、宋、明C.秦、元、清D.秦、唐、明5、观察右图:反映晚清乡试后情况的《南闱放榜(局部)图》。对此情景,站在进步立场的西方记者说()A.读书,使他们开化了B.科举,是明智的保障C.中国,唯有依靠孔教D.上帝,请给他们智慧6、某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考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么一道试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理解。某学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A、丞相制度放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使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D、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7、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一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B.中书省C.兵部D.门下省、8、下列哪个机构跟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相似1A.公民大会B.保民官C.陪审法院D.五百人会议9、某中学进行《三世纪罗马帝国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其中,场景错误的是A.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人身伤害B.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案由:追讨欠款C.原告,一奴隶;被告,一罗马帝国公民。案由:要求取得人身自由D.原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商业纠纷10、“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反映他()A.反对直接民主制度B.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C.赞扬君主专制制度D.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11、推动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主要动力是A.平民的斗争B.帝国皇帝的重视C.罗马的扩张D.法学家的努力12、下列图片反映了当今民主政体下的政治活动,其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最早来源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3、在举行公民集会的那天,所有的男性公民纷纷涌向一个公共场所,在那里选举与罢免公职人员,并决定是否判处某个公民的死刑。这样的场所应是()A.罗马的元老院B.雅典的广场C.美国的国会山D.英国的法院14、所有合法公民均可参加的公民大会是雅典实行民主的具体体现,它每年要召开40次。他能运行的最重要的前提是()A.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B.雅典高涨的参政热情C.国家发放参政津贴D.必须参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