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测控3(人教版必修2)基础训练1.下列不属于鸦片战争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变迁原因的是()A.西方列强带来各种洋货B.租界里西方人把其生活方式移植过来C.洋务派的倡导D.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解析:洋务派是主张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不主张对社会习俗进行改革,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倡导社会习俗变革。答案:C2.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百姓穿洋衣洋袜B.模特举办时装表演C.社交礼仪用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D.广大农村风俗习惯依旧是传统的解析:举行时装表演是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表现,故B项不正确。据所学知识,A、C、D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3.下列有关饮食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受西风东渐的影响,传统的饮食习惯受到冲击B.吃西餐成为广大人民的一种时尚C.日常的西式食品对普通百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D.西餐首先是在通商口岸出现解析:近代城乡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西餐后,吃西餐仅是有钱人的时尚。答案:B4.下列不属于维新派主张的是()A.“断发易服”B.变革社交礼仪C.废止缠足D.改革传统婚姻制度解析:变革社交礼仪包括: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在称呼上,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取代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大人”。这种现象开始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答案:B5.下列生活情景符合历史实际的有()A.鸦片战争以后,广州、上海的买办纷纷剪掉头上的辫子B.辛亥革命后,农村女子依旧缠足C.戊戌变法期间,人民在庆祝元旦的到来D.在国民政府时期,广大的农村尚未使用洋火解析:A、C两项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辛亥革命后,与大城市相反,广大农村仍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更是坚如磐石,因此,女子依旧缠足,但有少量“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进入农村。答案:B6.对下列图片理解不正确的是()用心爱心专心1A.戊戌变法的维新派最早倡导这一做法B.革命推动了这一习俗的实现C.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D.这种习俗简约文明,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解析:文明婚礼这种习俗当时主要出现在大城市,广大农村的传统风俗习惯仍是坚若磐石。答案:C综合运用7.在城市里,人们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粗粮成为改善生活的调剂品。这主要是由于()A.大米和面粉等细粮缺乏营养和矿物质B.人们对过去的生活充满了眷恋之情C.粗粮口感胜过细粮D.人们注意营养均衡,注重身体健康解析:到1987年,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饮食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更讲究营养,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粗粮和绿色食品都受到人们的喜爱。答案:D8.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新中国政府对粮食、棉花、食用油等采取统购统销政策。对这一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物质条件比较丰富B.保证了人民基本生活的需要C.缓和生活必需品的购销矛盾D.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解析:解答时,需要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城镇人口猛增,商品粮的销售量大幅度增加,而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落后,再加上一些投机商乘机哄抬物价,粮食的购销矛盾尖锐。所以A项的表述错误。答案:A9.“新人向领袖像和来宾鞠躬,婚礼即告完成”,这样的情景多见于20世纪()A.初期B.三四十年代C.50~70年代D.八九十年代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青年男女的婚礼简单朴实,但具有革命的色彩和对革命领袖的崇拜,多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时期。故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10.下列情况,在民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是()A.男子流行中山装,女子则以旗袍为日常着装用心爱心专心2B.中西餐并行于世C.京津地区出现了西式住宅D.男子普遍留长辫,城市女子大多缠足解析:在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布了剪辫易服等法令,社会上男子留着长辫的人已经不多了。而城市女子缠足的更是少数,在广大的农村,女子缠足现象还比较多见。故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拓展探究11.阅读下列图片,请完成:图1清末女子装束图2民国时期女子装束图3农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