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理解儿歌内容,初步掌握儿歌,念出“儿化”音。2.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二、教学准备:1.蝈蝈、蛐蛐图片各一张。2.电脑、电视机、转换仪。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儿歌内容,初步掌握儿歌,念出“儿化”音。难点: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情景演示法、直观感受法、、设问导答法。五、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幼儿活动设计意图一、出示蝈蝈、蛐蛐图片,激发兴趣。1.出示蝈蝈和蛐蛐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师: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2只小虫吗?刚才我们认识了蝈蝈,现在来看看这是谁呢?2.师:今日蝈蝈和蛐蛐都来到了我们班,它们两个还有一首好听的儿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1.观察蝈蝈和蛐蛐的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2.理解老师小结,产生倾听儿歌的愿望。出示直观的图片,引出主题,使幼儿更认真地观察蛐蛐和蝈蝈,认识蝈蝈和蛐蛐,初步感知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二、幼儿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1.组织幼儿倾听老师念儿歌。2.提问:(1)刚才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首儿歌有趣吗?哪个地方有趣?(2)蝈蝈和蛐蛐儿是怎样吹牛皮的?听我再来说一说。(3)你听“蝈蝈”和“蝈蝈儿”有什么不同?我念“蛐蛐”的时候跟儿歌中的“蛐蛐儿”有什么不同?3.小结:儿歌中念的时候有“儿化音”,因为这是北京人说话的京味儿。4.指导幼儿份角色念儿歌。(提醒幼儿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下载后可任意编辑5.组织幼儿完整念儿歌。1.集体宁静倾听老师朗诵儿歌内容。2.根据老师提问,理解儿歌内容。3.倾听老师小结,感知儿化音,了解儿歌中哪些部分是带“儿化音”的。4.与老师分角色念儿歌,掌握儿歌内容。5.集体念儿歌,完整记忆儿歌内容。幼儿欣赏儿歌后,通过老师提问发现用儿化音念的不同,感知这首儿歌的京味儿,使幼儿了解北京话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欣赏、分角色念儿歌、集体念儿歌的过程中,使幼儿掌握儿歌内容。三、游戏中提升经验,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1.老师扮演大公鸡,幼儿扮演蝈蝈和蛐蛐,进行游戏。2.讨论:吹牛皮有什么不好?3.小结:我们以后都不能做吹牛皮的人不能说大话,要做一个事实求是的人。1.分角色与老师进行游戏。2.说说吹牛皮有什么不好。3.理解老师的小结,知道不能做吹牛皮的人。这一环节主要是结合儿歌内容,让孩子们理解吹牛皮是不好的,要做个实事求是的人。《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2、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3、培育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教学重点: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教学难点:歌曲的第三乐段。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表演《蝈蝈和蛐蛐》1、导入师:在我们国家,曲艺和戏曲是两种很受欢迎的艺术种类,其中曲艺和戏曲又包括很多表现形式。谁知道曲艺包括那些表现形式?生:相声、快书、快板,大鼓等。师:那戏曲又包括那些剧种呢?生:京剧、粤剧、秦腔、河北梆子、豫剧、评剧、越剧、川剧、黄梅戏等。师:今日老师带来一首歌,这首歌的曲调汲取于北方戏曲和说唱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是一首非常有趣的一首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歌,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蝈蝈和蛐蛐》。(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直接以曲艺及戏曲的形式导入,简单明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老师范唱师: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生:讲述了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它们俩互相比说大话,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能浮夸,做一个诚实的人。(设计意图:德育渗透。)3、自主听唱(1)学唱第一乐段师:歌曲分为三个部分,我们称三个乐段,跟老师分乐段来学习。生:(随琴跟唱一乐段)师:“吹牛皮”的旋律555上面的音乐符号大家还记得吗?生:记得,是跳音。师:有跳音的地方怎样演唱?生:试唱(2)学唱第二乐段师:别着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