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革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一.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1.商鞅变法----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1)时间:公元前356年;(2)人物:秦国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变法”;(3)性质:封建制改革;(4)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最能体现改革性质,对社会变革起关键作用);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农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最能打击旧贵族的利益);③建立县制,(为郡县制打下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5)影响(略)2.北魏孝文帝改革(1)时间:4世纪;(2)性质:封建制改革;(3)目的:巩固鲜卑族贵族的统治。(4)成功原因:顺应历史潮流;典故:胡人汉服、胡服骑射;(5)影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二.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1、洋务派:(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外有西方列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2)代表人物(见知识点)(3)根本目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4)结果: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5)影响(见知识点)2.戊戌变法(1)背景(引发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2)领导者:康有为和梁启超(3)性质: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结果:变法触动了掌握实权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变法历时103天失败,故称“百日维新”。(谭嗣同甘为变法牺牲);(5)失败原因:维新派没有实权,三、中国现代史上的改革1、土地改革①、土地改革的开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内容)。②、土地改革的意义见知识点或课本2、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所有制转变,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改革开放①农村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城市改革: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③对外开放:最早的经济特区: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作用: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的开放格局: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知识拓展】★中国的农村改革历程:(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建国后: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次严重失误)——1978年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例题1】材料:歌曲《走进新时代》中唱到“站起来”“富起来”“开创未来”《春天的故事》中唱到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1、“春天的故事”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指的是什么?与党的哪一次会议相联系?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2、这个老人是谁?邓小平3、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指什么?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福建(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4、1992年这位老人写下“诗篇”指什么历史事件?1992年南巡讲话6、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有哪些?举例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刘邓率军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指挥淮海战役。社会主义建设: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作出工作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