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胜于言演讲稿(一)王珏“行胜于言”是清华大学的校训之一,它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一起共筑清华精神、清华魂。“行胜于言”论述了做和说的关系,其真谛是告诫人们做人做事要务实。古之圣贤反对说大话,提倡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孔子在《论语·宪问》第二十六章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君子以自己的话超过自己的行动为耻辱”。在《论语·为政》第十三章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先把要说的话实行了,然后再说出来”。他认为为人行事的本身,比你的语言更具说服力。孔子不但对说和做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而且一生躬身历行,周游列国,推行仁政,风尘仆仆,凄凄惶惶,暮年闭门著述,的确做到了“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做后说,或者多做少说,都是强调实干,不实干是任何事情也做不成的。做事要首先着眼于做好当前的事。古人云:“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行远自迩”就是说要实现远大目标,做事包括做学问就要从眼下事做起,要由浅而深,循序渐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好高骛远者比比皆是,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肯做。我们被当代孝子田世国捐肾求母的行动而感动落泪,但在家中却不肯给劳累一天的妈妈端来一盆洗脚水;我们敬佩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撑起贫困、自强不息的精神,而明知家境不好的你却与其它同学永无休止地攀比吃穿;我们被身残志坚的史铁生和海伦凯勒的刻苦求学精神所鼓舞,可是身心两健的你却不肯为解一道数学难题而苦思冥想。我们在行动上太习惯于眼高手低。我们常为英雄们为爱护公共财物而牺牲的精神感动不已,却把自己班级的桌椅和教室墙壁涂抹得脏乱不堪;我们深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之道,却在同学正在午睡的教室里撕疯打闹;我们懂得“友谊诚可贵”的交友之道,却只因鸡毛蒜皮小事与同学发生磨擦后便大打出手;我们总把“爱护第1页共8页环境,人人有责”挂在嘴边,却在校园内随意乱扔纸屑、雪糕包装袋和践踏草坪。我们在思想上太喜爱夸夸其谈了。反躬自省我们的言和行,每个人确有从自身做起,从当前的事做起的必要。人生旅程中少不了行、思、言,这三者是统一的。对一个人来说,应当做到行成于思,行胜于言,言行一致。人活着就要做事谋生,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就请“领取而今现在”,不要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做事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善始善终。为其如此,方能在有限人生中铸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行胜于言演讲稿(二)行胜于言、行胜于知。记得一位哲人说。“构想再好,但一毛钱能买上一打;只有那些能勇于付诸行动的人,才是无价的。”因此,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光“言”、光“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付诸“行动”。而“行胜于言”是我们清华所有学生的座右铭;“行胜于知”则是我在《开复学生网》上一位几乎最虔诚的纷丝的网名;我要在此深深感谢他,同时也要深深感谢这许多年来一直对我厚爱有加的无数《开复学生网》的年轻网友们,因为正是这批我从未谋面的年轻网友,对我这《习惯学》的问世给予了最热情的鼓励和最有力的支持。那围绕着我的演讲事业,我究竟是如何“行胜于言、行胜于知”的呢。你看,我前面所举例子不就十分典型──一般人听到王洪庆老师那句话,听听也就完了;但我听后觉得有理,就会立即行动;不仅如此,我还会将其化为习惯而十遍、百遍、千遍地反复行动,这不是再典型不过的“行胜于言、行胜于知”吗。因此说到底,要真正使自己做到“行胜于言、行胜于知”,还必须在习惯上下功夫。因为只有在习惯上下功夫,我们才能“知必行、行必恒”,我们才能拥有极强的“行动力”;否则,如果我们没有在习惯上下功夫,我们的“行胜于言、行胜于知”也只是一句空话、一句口号而已,你说对吗。第2页共8页那为了让“行胜于言、行胜于知”真正落到实处,我除了前面所讲的几个大的、关键性习惯外,我在演讲方面还养成了哪些具体的、细节性的习惯呢。你看,为了更便于我与听众在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我每次演讲前都要在网上查询听众所在地区的风土人情、名人趣事,这已成了我的习惯。你看,拿着讲稿演讲一字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