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高中语文《师说》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总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特点、创作风格。2、积累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语法现象。3、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学习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学习难点: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2、熟读全文,注意句读。3、完成课文第一段的学习。学习重点:诵读课文,掌握第一段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课前导学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世称韩文公。因祖籍河北昌黎,故称“昌黎先生”。他推崇儒学,力排佛老,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主张“文以载道”。著有《昌黎先生集》,因其质朴的语言,刚健的风格,而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后人更是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耻于从师的风气,韩愈不顾流俗笑侮,抗颜为人师,并著文猛烈抨击耻师的歪风,大力提倡从师学道。3、关于“说”:“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范围的论说文,常常用来陈述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等。4、初读全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蟠()句读()谀()苌弘()六艺经传()郯()师襄()老聃()谄()媚不拘于时()或不焉()以贻之()课堂研讨1、检查预习情况——字词正音(见课前导学)2、诵读全文,读准字音、句读。3、研读课文第一段,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1)古今异义词语学者古:今:所以古:今:从而古:今:(2)一词多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惑而不从师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师之所存也惑: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无贵无贱(3)指出特殊句式并准确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4、当堂背诵课文第一段。课后巩固(一)1、将下面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补充完整。(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卒谥“____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如《师说》、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文章。2、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老师的职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择师的标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虚词: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为惑(),终不解()。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存,师之所存也。(二)考点渗透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dòu)郯子(tán)官盛则近谀(yù)B经传(zhuàn)老聃(dān)或不焉(fǒu)C乐师(yuè)苌弘(cháng)作《师说》以贻之(tái)D受业(shòu)李蟠(fān)孰能无惑(sh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