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求平均数的必要性。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1、能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2、能正确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根据统计图表正确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一、课前谈话师:今天,我们学校来了许多听课老师。谁敢大声地跟后面的听课老师打个招呼!师:严老师也是第一次给大家上课,向老师介绍一下自己的年龄吧!师: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全班同学的年龄呢?师:你的身高是多少?(最矮的那位)我们班最高那位同学是谁?你的身高是多少?师:谁又能用一句话来介绍全班同学的身高呢?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喜欢打篮球吗?如果给你10次投篮机会,你能投中几个?生:3个。生:8个或9个。师:真厉害,可以去向姚明挑战了。老师也收集了几个小组的训练成绩。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师: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2、师:这两个小组的投篮水平,哪个小组更好些呢?(生各抒己见)3、师:比总数不公平,比最好的那位队员的成绩也不公平。那怎么办呢?三、感受平均数,探索方法1、师: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投中几个呢?你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师: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师:在移的过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大数变小了,小数变大了,总数没变。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3+9+6)÷3=6(个)(板书)师:18表示什么?3又表示什么?6呢?师:这个“6”表示什么?这个“6”呢?师:平均每人投中了“6”个的“6”是个平均数。表示的是第一小组投篮的整体水平,不表示某个队员的投中的个数。(揭题并板书:平均数)2、师:你能求出第二小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吗?(出示课件)在作业纸的反面试试看!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方法?生:(2+5+5+8)÷4=5(个)20、4、各表示什么?这个“5”是谁投中的个数?这个“5”又是谁投中的个数呢?还有这个“5”呢?(进一步感知平均数)3、师:现在,你认为哪个小组的训练成绩更棒些?为什么?4、优化方法师:第三小组的成绩如下:师:估一估,第三小组的6名队员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在对学生的质疑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一定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师:在作业纸上求出第三小组的6名队员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学生独自思考后交流,教师适时板书:(3+2+4+6+7+2)÷6=4(个)师:刚才绝大数同学采用了算一算的方法求平均数,为什么不选择移多补少的方法呢?反馈后小结:当数量少的时候,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简便。当数量比较多的时候,用算一算的方法比较简便。5、总结算法师:大多数同学认为算一算的方法比较好。回想一下,刚才是怎样算平均数的?小结: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板书)四、巩固练习1、基础练习3、拓展(1)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猜一猜,小明的身高是多少?(2)小明不是他们班最矮的,也不是最高的。他们班最矮同学的身高是125厘米,最高同学的身高是145厘米。再来猜一猜小明的身高。师:对,小明的身高是130厘米。(3)师: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小明不会游泳,他下去有危险吗?(引导学生讨论、辨析)五、总结评价(1)师:满分是100分。我给自己今天上课的表现打80分。生:太低了。应该是100分。师:谢谢你,这样赏识老师。但老师知道自己还需努力。谁还想给老师打打分数!生:98分。生:99分。(教师把分数写在黑板上)生:我还是给老师打100分。(2)师: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去掉一个最高分,也去掉一个最低分。算一算,严老师今天上课的平均得分是多少?(3)师:你能给自己的上课表现打个分数吗?生:90分。师:不错。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生:我学会了求平均数。师:那你为什么给自己扣掉了10分。生:我有一道题算错了。师:知道错在什么地方了吗?生:我已经订正了。师:我给你的上课表现打99分。师:请你的同桌和好朋友给你的上课表现打个分数,算算自己的平均得分是多少?六、课后延伸:师:请同学们当当小小调查员。课后去调查自己感兴趣的事,收集相关的数据,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数学知识去求求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