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0(人民版必修1)漢武帝漢武帝施行經濟政策背景,可分消極及積極兩面。消極方面,乃在打擊商人,以期紓緩當時社會貧富懸殊。漢初高祖、呂后雖有「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及「市井之子孫不得仕為宦吏」等政策,藉以打擊商人的社會地位,但因漢初國土已完成統一,關旅之禁亦已消除,交通變得方便;且文景之世,生產力已恢復,令農商有剩餘生產,故商人活動,在文景二帝「無為」政策下得以發展,商人漸變為巨富,兼併之風因而出現,貧富懸殊現象便日益嚴重。文帝時,賈誼在《治安策》中已指出富豪乃破壞社會經濟之主力,應對其加以裁抑。到景帝時,晁錯又力斥商賈囤積居奇,甚至藉其財力染指政治交通王侯。可見文景時商人地位雖低,但其影響,仍不容忽視,連法律條文亦無力予以約束限制。面對商人兼併土地及牟取厚利,形成貧富不均之經濟危機,武帝不得不施行新經濟政策,抑制商業資本之增張。就積極面來看,漢武帝施行新經濟政策,乃因其要發展國力,故必須廣開財源。武帝即位後,一改漢初各帝之休養生息及無為而治政策,積極發展國力,連年對外用兵,開拓疆土,如伐匈奴、百越、朝鮮,西通西域及西南夷等,需財極殷。此外,武帝大建宮室、興水利,四出巡遊,登山封禪等,支出浩繁。結果將文景留下的府庫積蓄,亦虛耗淨盡。為籌措軍費支出,武帝自要設法增闢財源,以實國用。(背景加此段)此外,漢代政府將耕地許農民私有,全國山林池澤則撥歸皇室,民間私下燒炭伐木,捕魚獵獸,煮鹽冶鐵等,皆要徵收商稅。漢代以大司農收農田租稅,充實國庫,以少府收山海池澤之稅,以供皇帝私用。由於漢田賦甚輕,而鹽鐵之利則秦時已「二十倍於古」﹝《漢書食貨志》﹞。漢初‧仍沿用未改,結果造成大司農收入﹝國用﹞反不及少府收入﹝皇帝收入﹞。武帝時支出浩大,大司農收入不足抵消國家支出,三十稅一之田賦政策,又不便變更,武帝惟有以少府收入撥作國用,並希望鹽鐵商人響應,捐獻於政府。由於商人對武帝之號召反應冷淡,武帝便施行新經濟政策,一面懲罰鹽鐵商人不合作,削其所獲的暴利,還之於政府,同時將利錢豐厚的鹽鐵事業收歸國營,以補國家支出。內容武帝經濟政策,可分為抑制商人,增加國庫收入及統一經濟三方面。首先,武帝統一幣制,嚴禁私人及地方鑄錢,由中央統一鑄造新五銖錢,作全國流通貨幣。漢初以來所鑄的錢幣質量甚劣,郡國又可私鑄,造成貨幣大小不一,輕重不同,嚴重影響社會生產和交易,亦不利國家統一。武帝於是頒行五銖錢,規定不可盜鑄,後又取消郡國鑄錢權利,將以前各地方舊錢收回鎔銷,令盜鑄集團無利可圖。此外,武帝訂立鹽鐵酒專賣制度,由國家經營,於各地設置鹽官、鐵官及榷酤官,統辦一切鹽、鐵、酒生產與銷售事務。鹽官備「牢盆」等煮鹽器具,給鹽商煮鹽,其產品由官家收購發售。鐵官則主鐵礦採冶,鐵器鑄造及售賣。榷酤官則設廠釀酒出售。此外,武帝亦嚴禁民間私營鹽鐵酒事業及製造煮鹽器具,違者沒其器物,並處以左足著六斤鐵鈦之罪。武帝既壟斷鹽的銷售,對鐵則同時壟斷其生產及流通,對酒則緊握生產之權,自能有效打擊商人,國庫收入亦激增。漢武帝又行均輸法,令各地獻給中央的貢品,不必直接運往京師,可就近以高價出售,再採購中央所需貨物運往長安,或將錢轉歸國庫,並以均輸官主其事。均輸法的推行,消除郡國貢輸用心爱心专心1「往來煩雜,物多苦惡,或不償其費」(見桓寬《鹽鐵論本漢篇》‧)等不合理現象,令國家盡收天下的貨物,因而也充實府庫收益。均輸以外,武帝又設立平準制度,於京師設平準官,網羅天下各地貨物,按首都市場價格的漲落,貴則賣,賤則買,藉此調劑供求,平抑物價,以防商人囤積居奇,及節制市場。除統一貨幣、鹽鐵專賣、實行平準均輸制度外,漢武帝再採取直接剝奪商賈利潤措施。於公元前119年,規定商人及手工業主,均須向政府呈報資產狀況,依報徵收稅項,稱為「算緡錢」。商品價值每二千錢稅一算,即一百二十錢。手工業品則每四千錢納稅一算。此外,百姓擁有船、車者亦須課稅;車一輛一算,商人加倍,船則五丈以上收一算。此外,為防商人虛報貨值,或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