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1.这一段话的中心是什么?2.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3.“至于……明证了”一句中的主、谓、宾语依次为、、。1.指出烈士死难的重大意义。2.第一句说中国姑娘在去年“女师大事件”中所显示的英勇气概;第二句说她们在这次“三·一八”惨案中“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所包含的意义;第二句是小结烈士死难的意义。3.事实、为、明证。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1.对“惨象”和“流言”所指的具体内容解释准确的一项是A.“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B.“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C.“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D.“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这个“缘由”包括()A.使人目不忍视的惨象和使人耳不忍闻的流言。B.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C.“庸人”特别容易忘却历史,他们苟且偷生。D.死难者的亲戚、师友、爱人也只是沉浸在悲痛之中。E.走狗文人的造谣诬蔑。DBCE3.“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其无话可说的原因包括A.“长歌当哭”是在痛定之后,所以无话可说。B.因为愤怒到了极点,所以无话可说。C.惨象使作者过分忧伤,因而无话可说。D.反动派的残忍使作者无话可说。4.作者在文中对这两种谬论都给予了反驳。反驳这两种谬论的有关句子是()A.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B.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C.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D.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BDA5.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及作用分析准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多用排比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悲痛和愤怒。B.这段文字多用短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悲痛和愤怒。C.这段文字多用排比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惋惜和同情。D.这段文字多用短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惋惜和同情。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