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51(人民版必修1)纵横华夏历史上下五千年,秦始皇可谓是饱受争议。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始皇暴虐,至子而亡”;“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我认为秦始皇二者兼而有之,具有两面性。其实,对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不能仅仅站在今天的文化社会里和现在的社会道德观念里去评价,很多很多的事物经过发展之后会和原来的东西根本对立的,更不能仅以一般人做事的对错观念去评判一个君王的对错,这完全是一个质变层次,我们不仅要看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以后的社会发展,历史演变,所产生的功责,还要以当时的道德观和社会背景去评定对错与功过。秦朝的开创者,秦始皇毋庸置疑是“千古一帝”。首先,他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使“大一统”由思想学说变为政治现实。从此,建立和追求统一国家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都是给予了高度肯定的。汉代的主父偃说:“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国内为一,功齐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承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大诗人李白也在诗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不仅肯定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还肯定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个人作用。毛主席也深刻地指出:“假如说,秦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末,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其次,秦始皇建立了延续了两千余年中心集权的制度,极大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政治统一。由秦始皇所创立的中心集权制度,被后世所全面继续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中心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维护中国的政体和社会的稳定,促进中国封建经济的进度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心集权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中心政府系统内部,建立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一整套完整的官僚机构。“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九卿”主要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吏、少府等一批分管主要政府机构的官员职务。她们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各自承担一个方面的行政治理职能。这种官僚制度区分文武、分化相权、重视法制、提高效率;充分借助机构和职官之间的分工合作与监督制约关系,保证了权力结构的稳定和权力运行的顺畅。在地方上,大力推行郡县制。秦朝是郡县制的典型。具体做法是:将国家分为数十郡,郡下设县,郡县直属中心,由皇帝派遣官吏治理。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是一种更高级的国家形式。它基本上杜绝了封君依持土地、臣民、权力与中心政府相抗衡的问题,更有利于中心集权、政治一统。对于这种制度,后人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制作政治,施于后王。”班固也在《汉书:叙传上》中承认:“汉家承秦之制,郡县治民,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祸自上起,伤不及下。”最后,秦始皇在经济上和思想文化上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巩固统一的措施。在经济上,他统一货币、度量衡。在文化上,则主张“书同文”、“行同伦”。在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发布诏令:“一法度衡石丈尺。”标志着度量衡的统一。这两项政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由于币制和度量衡的统一,克服了以往因诸侯割据造成的货币杂乱和经济衡量的混乱,大大便利了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促进了经济上统一局面的发展,这是巩固全国政治统一的重要条件;这一盛举开创了中国经济史的新纪元,废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