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知识作者简介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他的散文诗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和感情色彩,散发着醉人的艺术馨香,是东方现代文学的重要成果。纪伯伦关于人类必须向前和向上发展的观点,明显受到尼采思想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初,他读到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兴奋不已,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他盛赞尼采“是一位巨人,名副其实的巨人”,称尼采可能是“近代最活跃、最具有自由精神的灵魂中的一个灵魂”,说“在今天被视为伟大的许多人物消逝之后,他的著作仍将长存”。“你愈读(尼采),对他的爱就愈深”。不过,经伯伦并不把尼采当成自己思想的教父,相反,他声称,是尼采提前支取了他的思想,摘去了他思想之树的果实,他的遗憾是出生得太晚了。纪伯伦具有艺术创造的热情,这热情来自一种神圣感。他在给著名的黎巴嫩作家雷哈尼的一封信中曾这样指出:“艺术是一位伟大的神祇,我们只有用经过火的洗礼的手才能触摸到他的衣角,只有通过浸泡在泪水中的眼眸,才能一睹他的容颜。”在纪伯伦心目中,创作决非消遣,而是灵魂的一场搏斗。这里有“从心里拔出的利箭”的痛苦,也有“火焰升腾”的欢乐。他认为所谓“创造的欢乐”,就是从周围的万物中解脱出来,照亮周围的事物。他在文学创作上有一种特殊的“功利观”。他表示,艺术创造的目的首先是“心灵的欢悦”和“精神的获益”,如果有某种物质上的好处,他也愿意“成为最后一位——而不是第一位——获益者”。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先知》、《沙与沫》、《先知园》及小说《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等。纪伯伦文学遗产的精华1918年,随着《狂人》的问世,纪伯伦进入用英语创作的新阶段。至1931年逝世,他在十三年间写下了八部英语作品,其中除诗剧《大地神》外,均为散文诗,它们构成了纪伯伦文学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先知》是为纪伯伦赢得国际声誉的杰作,对这本他“思考了一千年”的书,纪伯伦最初曾用阿拉伯语构思写作,但后来改用英语,这无疑为它的迅速传播创造了条件。《先知》自1923年发表后,已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仅在美国,便一版再版,销量高达四百多万册,可见读者的热情历久而弥新。纪伯伦,一个黎巴嫩人,用英语写下了不朽的诗篇。与他早期的阿语作品相比,纪伯伦的英语作品较少“造反和叛逆喧嚣”,更像是一片真善美的净土,犹如他为自己诗篇所作的几近女性柔美的插图。他曾说过:“心灵本是纯朴简单的,心灵的表现也是纯朴简单的。”确实,他的语言纯洁明净,他道出的真理也同样纯洁明净,时而晶莹如冰雪,时而灼热似烈火。什么是诗人的本质?不就是生活的本质,美的本质吗?当真和善以如此美的方式道出,难道还需要将它们纳入某种理论的范畴去进行诠释吗?每一位读者都不难像汲取阳光空气那样自然地去品味纪伯伦的智慧和境界,去体验自己内心的渴望与满足。纪伯伦的特殊经历使他有可能放弃本民族文化的偏见,将不同的文化视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融会贯通,兼收并蓄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东方的神韵和西方的意识,神秘博大的精神向往和自由平等的变革思想,在他的诗篇中被锻造成一种古今相通、东西合璧的艺术境界。毫不夸张地说,只有很少艺术家能这样同时进人东西方文化的深层,取长补短,综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品质。通观纪伯伦这八部作品,首先感受到的是其中浓重的宗教气息。作为一个诗人,纪伯伦关注和思考的是宇宙、人、社会、真理这些最本质的问题。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他的作品从激越的感情更多地转向形而上的思考,这种思考的最高形式对他来说不是哲学,而是宗教。无论从内容、形象、隐喻或情绪上说,他的作品都离不开宗教。纪伯伦出生于受伊斯兰教浓郁影响的黎巴嫩,后来又基本上在基督教的欧美接受教育和生活、创作。双重的宗教背影如同他双重的语言背景,并不对他构成冲突,却似乎成倍地加深了他的宗教意识。他相信,精神是最高形式,而“任何精神都体现在上帝中”。在他的作品里,上帝被喻为“陶工”“射者”“至高无上的诗人”;是上帝把宇宙、世界和人生凝聚起来并赋予其意义。上帝永远是人们崇拜、追求、热爱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