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斗星”2018届语文高考系列复习讲义第58辑主题词:科学世界中的不可思议的庄严与美丽写作主题:学会分类剖析魏建宽/编编写时间:2017年10月5日(杨振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曾获得1957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本书收录的不只是他的科学发现,而更多的是让人看到科学生活以外的杨振宁,例如他的学习生活,他的家庭观,他对祖国的情感,他对老师、朋友的情谊,他对古今艺术作品的评论,他对中国未来的看法,以及他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杨振宁文录》,海南出版社2002年出版。)【编写说明】本辑北斗星,为同学推荐的是老魏写的一篇读书随笔。十五年前,我还在苏州张家港高级中学任教,读到当时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杨振宁文录》,内有杨振宁与香港著名专栏作家张文达的的一篇对话录——《关于科学与宗教的看法》,这一篇文章引发了我长时间的思考——科学世界中存在的庄严的秩序是一种怎样的美?科学家对这种“庄严的秩序”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情感?于是我又读吴国盛先生的专著《科学的历程》(200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读霍金的《时间简史》等著作,然后发现当一些杰出的科学家独自发现了大自然的不可思议的奥秘(我称之为“上帝的密码”)之后,有的最终匍匐在上帝的脚下,有的却表示出人的尊严与自信。前者有牛顿,后者有霍金。那么我又想:杨振宁是属于哪一类呢?通过思考他与专栏读者张文达的对话及通读《杨振宁文录》,我认为杨振宁既不属于匍匐于上帝脚下的科学家,也不属于霍金式的敢于藐视上帝的人,他是属于能与造物主平等握手的人。我这样思考与写作,其实也是在进行“分类剖析”。写作议论文常会运用到“分类剖析”的思维方法,“分类剖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事物与事物的关系,区别事物与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分类剖析”也是进一步展开深度论证的前提。杨振宁因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定律”,与丁肇中先生一起分享了1957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我编辑此辑北斗星时,正值2017年度诺贝尔奖的颁奖季,于是想起了十五年前自己写的一篇读书随笔,修改定稿后印与同学们,与同学们一起交流。杨振宁与上帝的握手作者:魏建宽读《杨振宁文录》(海南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其中杨振宁的《关于科学与宗教的看法》一文引发了我很多思考。《关于》一文是香港知名专栏作家张文达采访杨振宁的对话录,内有一段对话:张:为什么西方许多自然科学家都相信宗教?信仰宗教,也就是相信有造物主的存在。杨教授,你相信在不可知的宇宙中,有造物主在创造一切吗?杨:关于科学和宗教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科学家做研究工作的时候,当他发现到,有一些非常之奇妙的自然界的现象,当他发现到,有许多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美丽的自然的结构,我想,应该描述的方法是,他会有一个触及灵魂的震动,因为,当他认识到,自然的结构有这么多的不可思议的奥妙,这个时候的感觉,我想是和最真诚的宗教信仰很接近的,所以你问:相信不相信在可知的宇宙中有造物主在创造一切吗?这个问题,我想我很难正面回答是或者不是,我只能说,当我们越来越多地了解自然界一些美妙的不可思议的结构后,不管我们是正面还是不正面回答这个问题,都确实有你问的这个问题存在,是不是有人或者是神在那里主持着?我想,这也是一个永远不能有最后回答的问题。张:是不是因为人的知识太有限的关系?杨:一方面是这个原因。另一方面,我们会有一个感觉,假如不是有一个最终的目的,不会造得这么美妙!好一个“我很难正面回答是或者不是”!好一个“这也是一个永远不能有最后回答的问题”!杨振宁博士不是在闪烁其辞,不是在虚与委蛇,我相信这是一个科学家的灵魂的真诚独白。上帝的有与无,这的确是一个永远无法证实或证伪的问题。信仰上帝,就是相信有一个上帝。当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曾这样解释上帝:“上帝存在于人的局限性之中。人在何处看到自己不可逾越的界限,就在何处安放一个上帝。”牛顿从一个苹果的坠地得到了启示,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世人看来,牛顿似乎窥探到了上帝的秘密,他的万有引力在当时似乎也能将宇宙世界解释得十分清楚。但是大大出乎人们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