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导学案自主预习区文题解读“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语出《韩非子·说林上》,说的是子圉向宋国的宰相引见孔子,结果子圉和宋国的宰相都因害怕孔子得到重用,而没有向国君引见孔子的故事。韩非子借这个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不是公义,而是对私利的算计。韩非子就是这样,善于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蕴含在自己所营造的故事中,让人们去体味。人性有其弱点,但往往为纷繁世象所掩盖,韩非子凭借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寥寥数语,便一针见血,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与警醒。善于运用大量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是韩非子文章的一大特色。这些寓言故事,有时使人捧腹,有时使人惊竦,有时使人面红耳赤,有时使人哭笑不得,但都透露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思考。目标锁定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2.理解文中所体现的韩非子的思想,并思考其现实意义。3.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语基梳理1.字音字形①圉(yǔ)②寐(mèi)③簋(ɡuǐ)④菽(shū)⑤藿(huò)⑥屦(jù)⑦跣(xiǎn)⑧蠋(zhú)⑨嘬(zuō)⑩诰(ɡào)⑪旄(máo)⑫箸(zhù)⑬缟(ɡǎo)⑭轸(zhěn)⑮贲(bēn)⑯吠(fèi)⑰彘(zhì)⑱讼(sònɡ)2.通假举要①鳣似蛇:“鳣”通“鳝”,黄鳝②而亡其富之涯乎:“亡”通“忘”,忘记③衣缁衣而反:“反”通“返”,回来④曩者使女狗白而往:“女”通“汝”,你的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①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xiàn,介绍、引见②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小③子虽工自树于王:擅长、善于④假人于越而救溺子:借⑤越人被发:通“披”,披散⑥富有涯乎:水边(2)一词多义①亡②相③假④身(3)词类活用①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住②则毋生杨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生③其恶者贵,美者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得人敬重、被人看轻④美者自美……恶者自恶: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以……为恶⑤吾不知其美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漂亮的地方⑥天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4)古今异义①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古义:出逃。今义:因故不声张地离开家庭或当地。②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古义:因,趁机;为,替。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③必善事左右古义:身边的人。今义:左边和右边。4.常见虚词①其②因5.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②“彝酒”者,常酒也。③曾从子,善相剑者也。④臣相剑者也。⑤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⑥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⑦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2)宾语前置句①焉往而不美。②讼者奚说。③若又奚患。(3)介宾短语后置句①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②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③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④假人于越而救溺子。⑤失火而取水于海。⑥游于不用之国。(4)被动句①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②陈轸贵于魏王。6.名言名句(1)事以密成,语以泄败。(2)道私者乱,道法者治。(3)华而不实,虚而无用。课堂互动区文本探究1.选文主旨本课所录两则选文共14个寓言故事,从不同的方面将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曲折地反映出来。宋太宰最终没有举荐孔子的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伍子胥凭机智,顷刻间使自己摆脱危险的境地,让人们懂得什么叫“急中生智”;庆封的族人寥寥数语,告诉庆封及世人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绍绩昧借醉酒丢皮袄琐事,传达出对酗酒帝王的响亮警示;梨锄的比喻形象生动,让我们懂得了“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卫出公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能为利益所迷惑,看人要冷静、理智,要以“义”为标准;箕子的“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让我们懂得要防微杜渐;鲁人夫妇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惠子的言论,表明“人和”至关重要,也让我们知道处世的艰难;杨子的感叹道出了有才德而不以其自居多么重要;“渔民持鳣,妇人拾蚕”的故事,说明了对利益的追逐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杨布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考虑问题;管仲告诫我们要知足常乐;“三虱食彘”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