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二则沈括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生于官宦之家,父亲和祖父都曾任大理寺丞,母亲也是来自官宦之家。少年時期的沈括随父亲宦游,得以见到各地的风物,在《梦溪笔谈》一书中有許多记录就是来自这一時期。一生在历法、天文、水利、地理、军事、外交等方面均有建树。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撰《梦溪笔谈》。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梦溪笔谈》共26卷,成书后,沈括又写了《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涉及军事、法律、文学艺术、考古、音乐、数学、物理、化学、工程、生物、农业、医药等十分广阔的领域,其中关于科学技术的条目占全书篇幅一半以上。由于古代封建统治阶级视发明创造为“雕虫小技”,所以正史官书上很难找到能工巧匠们的名字和业绩。《梦溪笔谈》却记述了许多平民的智慧。其中有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精于计算和历法的卫朴,善于建造木塔和多层楼房的建筑家喻皓等等。《梦溪笔谈》还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科技成就,例如发现了磁偏角,认识到潮汐主要是由月球引起,提出废除闰月以十二节气作为1年的“十二气历”,这些都填补了中国科学史的空白。西方科学史家李约瑟称赞《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它的作者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在世界和中国科技史上的地位1、看注音,读课文蝎xiē喙huì钳qián悉xī穰ráng傍páng2、思考: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自然界的哪种现象?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地区,范围正要秋天田地里的庄稼的危害成为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它的遍地。蔽,遮盖。用全,都译文: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它,代子方虫译文: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十天年成(被)消灭丰收因为省略“之”,代子方虫被消灭这件事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译文: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这种以前语气助词,无义当地人称,叫它,代这种虫子了解短文内容:1、虫害发生的时间、季节、范围;2、解决虫害的经过:元丰年间秋季庆州地区傍不肯用嘴上的钳子把子方虫咬成两段,十天之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庄稼获得大丰收子方虫傍不肯1、了解了文章之后,请同学们说一说,作者在这里记录了一种什么现象?生物治虫2、利用生物治虫有什么好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保护生态环境。梵天寺木塔1、看注音,读课文梵fàn天寺讫qì喻皓yùhào塔遂suì定胠箧qūqiè贻yí2、思考: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统治在才层嫌,担心译文:钱氏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指正在建造的木塔它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铺,铺排像这样译文:工匠说:“木塔上没有铺瓦,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于是,就但是,后省略主语“木塔”从前,当初译文: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的上面,但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用它,代木塔。前省略介词“于”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没有办法暗中,秘密地派他的,指匠师的的赠送把、用的原因译文:没有办法,匠师就暗中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这容易只要铺完毕动词,用钉子钉它,代木板译文:喻皓笑着说:“这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