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导学案课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景秀敏学习目标1、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初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2、体会作者深沉复杂的思想感情。3、培养诗词鉴赏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词中的形象和意境。2、感受苏轼旷达、洒脱、坚韧的人生态度。3、背诵这首词。【学前准备·独立思考】1.注音(开始积累吧!)公瑾()纶()巾强虏()早生华()发酹()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浪淘尽()②千古风流人物()③人道是()④乱石穿空()⑤雄姿英发()⑥一尊还酹江月()3、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②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4、下列诗句划分音节正确的一项是()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C、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D、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三国、周郎、赤壁,一词一顿,铿锵有力。)5、填写诗句:①苏轼用“”的词句描绘赤壁壮丽的景色。②《念奴娇·赤壁怀古》赞颂周瑜的非凡胆略与豪迈气概,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其词句“。”6、默写本词【课堂研读·合作探究】一.情景导入二、朗读全文:(播放朗诵)提示:该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高亢激昂。三、欣赏上阕1、起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来被认为特别能体现豪放派特点,请你试着赏析。12、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赤壁景观?有何特点?简要分析。3、壮美的赤壁景观和周瑜形象有什么关系?4、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四、赏析下阕1、下阕中“周郎”形象有何特点?2、周郎如此,苏子本人呢?如何理解词的结尾?3、朗读下片,总结。【拓展延伸·更上层楼】五、师生讨论总结这首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1、思想感情:2、艺术特点【当堂检测·跬步千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6高考辽宁卷)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2课题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景秀敏学习目标1.把握作者在词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人生观。2.学习作者以小寓大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重点难点1、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2、背诵这首词。【学前准备·独立思考】一、关于苏轼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苏轼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二.材料链接:1.定风波,唐教坊名曲,始见于后蜀欧阳炯词。平仄换韵,六十二字。由于句式参差,平仄交错,声律别具特色。2.乌台诗案:苏轼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被贬黄州,写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大江东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优秀作品。经过忧患苦难,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三.预习提示:1.结合课下注释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1)狼狈:(2)吟啸且徐行:(3)谁怕:(4)料峭:(5)萧瑟处:(6)风雨:2.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3.默写本词【课堂研读·合作探究】一.诗文解读:1.诵读2、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