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讲文学与戏剧(对应学生用书第169页)广东考纲1.文学成就。2.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文学成就1.《诗经》地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特点(1)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2)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语言质朴丰富,有现实主义倾向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2.楚辞(1)概况: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2)特点:句式自由灵活,瑰丽华美,想象奇特。(3)代表作:《离骚》。(4)地位:与《诗经》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3.汉赋(1)出现背景: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2)特点:一种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体,它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4.唐诗(1)背景①社会背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多元。②制度保障:科举取士制度推动了文学的发展。③文化条件: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2)代表人物①李白:作品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人称“诗仙”。1②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人称“诗圣”。其作品反映社会现实,被誉为“诗史”。③白居易:其作品在批判黑暗现实中表达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5.宋词(1)繁荣的原因①科举制度的发展和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壮大了知识分子队伍。②天下分裂、战乱频仍,有识之士希望振奋人心。③市井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大量歌词。(2)特点:又称“长短句”,便于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3)代表人物:豪放派有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有柳永和李清照。6.元曲(1)背景①商品经济发展。②汉族文人在元朝进取无望,心情压抑,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2)特点:是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新诗体,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与音乐、戏曲结合紧密。7.明清小说(1)背景①明清时期,工商业城镇和市民阶层兴起,对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②社会繁荣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2)成就通俗文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即“三言”、“二拍”)批判现实的力作《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3)评价: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成就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拓展链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变化。戏剧1.萌芽——傩戏傩在原始社会是一种通过娱神来祈求神灵保佑的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2.形成——南戏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一种戏曲,形成了完备的戏曲形式。3.成熟——元杂剧(1)特点:多种表演形式结合,故事情节完整。(2)代表人物及作品: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者,代表作是《感天动地窦娥冤》,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4.发展——昆曲(1)特点: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唱腔婉转优雅,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2(2)代表作:汤显祖的《牡丹亭》。5.高峰——京剧(1)背景:明清时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成为各种剧种竞争的场所。(2)形成过程①起源:清乾隆年间,徽戏剧团三庆班等相继进京演出。②形成:徽班吸取了湖北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受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经不断融合形成新的剧种——京剧。(3)艺术特色: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用锣鼓和京胡等管弦控制节奏,唱腔“字正腔圆”。(4)地位: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高峰,被誉为“国粹”,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概念阐释】所谓京剧是指它在北京形成的,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表演艺术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歌舞并重的传统,具有综合性、写意性的特点,是具有东方特色的艺术体系。本是北京地方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