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1.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列举汉武帝促进和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归纳、分析、评价汉武帝的作为。(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何被汉武帝采纳,培养历史的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比晁错和主父偃解决王国问题的建议,培养解决问题灵活性的能力。通过体会汉武帝财政政策的作用,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作用,学习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对比晁错和主父偃解决王国问题的建议,掌握比较鉴别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汉武帝重视人才,用人不拘一格内容的学习,树立优秀的人才是成就事业的前提的观念。通过对汉武帝改革财政,发展生产措施的学习,认识财政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强盛的前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王国问题的解决难点:归纳、分析、评价汉武帝的作为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数一数这首诗中涉及到几位历史人物?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毛泽东为何要把汉武帝同他相提并论呢?因为他统治期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他是汉朝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引导学生归纳“雄才大略”的真正含义。杰出的才能,非凡的谋略。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武帝招贤策问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之间进行了长达四年的争夺统治权的战争。最终,刘邦获胜。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即位时,汉朝已是社会安定、国力渐强。汉武帝继承的是一个稳定和正在发展的王朝,但他不满足现状,不是“守成”,而是决心改革,要解决前代未能解决的大问题,使汉朝获得更大的发展。引导学生思考“要解决前代未能解决的大问题,使汉朝获得更大的发展,汉武帝首先要从哪里下手?”通过思考此问题,使学生明确要成就前所未有的成就,就必须要有优秀人才的辅佐的道理。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选拔治国安邦的人才。引导学生观察汉武帝选拔的治国安邦的人才示意图表,了解人才对西汉强盛的影响。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时诸子百家学说仍很活跃,各家学派在治国思想上各有一套,这种状况对于巩固专制集权统治是不利的。儒生董仲舒适应时代的需要,将儒家学说加以改造和发展,提出新的学说和主张,正中汉武帝的下怀。汉武帝曾经三次照见董仲舒上殿策问。董仲舒在策问中提出说:历用心爱心专心1史发展潮流应该是“大一统”;“君权神授”,君主受命于天,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一统”的途径,人们必须遵从;儒家的仁义礼乐和忠孝之道,正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各家学说主张不已,会扰乱人们的思想,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来巩固统治。汉武帝欣赏并采纳了董仲舒的对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这一问题,认识一种学说或主张是否会被统治者采纳,取决于该学说或主张是否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汉武帝是如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呢?汉武帝将通晓儒学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条件,还在长安设立太学,招收弟子学习儒家经典,规定凡通晓一经以上者,就可以做官。经汉武帝的大力提倡,儒家学说从此确立了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引导学生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作用,学习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二、解决王国问题1.王国问题的由来西汉立国之处,刘邦曾分封功臣和子弟为诸侯,到各地建立王国。刘邦为什么要分封功臣和子弟为诸侯,建立王国呢?一是楚汉战争期间,刘邦的实力较弱(当时项羽拥兵40万,刘邦拥兵10万),为笼络人心,争取支持,刘邦始功臣为封诸侯王,称异姓王。二是汉初经济残破,民生凋敝,国家的财政十分困难,再加上错误的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为对疆域广大的国土进行有效的治理,刘邦在铲除异姓王后,又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王(称同姓王),以治理地方,屏蔽中央政权。诸侯王有很大权势,拥有军队,自行任免官吏,铸造钱币。诸侯王的势力膨胀后,往往与朝廷分庭抗礼,“出入拟于天子”、“不听天子诏”,更有甚者,甚至想举兵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