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任左拾遗期间,因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上书皇帝时,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作品风格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他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青年时期,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在京做官期间,常利用诗歌讽刺那些达官贵人的贪污腐化以及现实社会的黑暗,这种风格的诗叫做讽喻诗。最有名的如《卖炭翁》、《秦中吟》。被贬后,写了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琵琶行》就是作者在元和十年,被贬不到一年的时候写下的一篇“感伤诗”。•关于“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琵琶行》属于后者。•新乐府运动白居易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力量。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解题: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李忱挽白居易联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时间:被贬第二年的秋天地点:湓浦口人物:作者、客人、琵琶女事情:送客闻琵琶、聆听琵琶曲、听诉身世苦写作动机:同病相怜伤迁谪感情基调:凄切伤怀月夜听琵琶月夜弹琵琶东船西舫悄无言说尽心中无限事我闻琵琶已叹息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为君翻作琵琶行却坐促弦弦转急满座重闻皆掩泣白居易琵琶女•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诗人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做官、高官厚禄、位至谏言,名动京师)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