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英豪学校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5课离骚(节选)学案粤教版必修1一、活动步骤:以指导阅读《沙田山居》作为引导。(一)导学目标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导学重点、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导学方法:诗人创作的年代距今较为久远,故诗歌学习的障碍较大,因而在阅读时,必须首先对诗人生平事迹有所了解,并结合时代背景,紧扣课文的注释,大致把握其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抓住如下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①诗人是怎样表现自己忧国忧民的品格的?②他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理想?③文中以芝兰香草为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④怎样体味诗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从而自诗篇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诵读成为重要的部分。要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热情这一重点。“兮”字是楚辞的形式特点之一。“兮”字通常出现在三种位置上,各有不同的作用。第一种是在一个完整的意思之后,有时有感叹意味;第二种是在一句话末尾,表示语意未尽,需待下句补足;第三种是表示一个句子中间的延长首,不可读断,不要注意把握。二、导入过程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板书课题:《离骚》)简介作者与作品1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为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离骚》作为长篇巨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离骚》的创作,既根植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述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三、整体感受1、整体把握课文节选自《离骚》的1~19节,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谄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初衷不改的政治态度和对楚怀王反复无常的痛惜。诗人发挥想象,多用比兴,用奇花异草来装饰自己,表现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这些意象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形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意境,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四、课堂小结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忠君爱国、嫉恶如仇、失意忧伤。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