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做鲁迅喜爱的青年(群文阅读)•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鲁教版)•第二单元《为了忘却的纪念》•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三(鲁教版)•第二单元《记念刘和珍君》•《鲁迅散文集》选篇《忆韦素园君》•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萃英中学于青青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做鲁迅喜爱的青年授课教师:于青青即墨区萃英中学学习目标•1.梳理文本,概括鲁迅笔下的人物经历及特点。•2.品味语言,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3.理解鲁迅笔下的青年的精神的当下意义。活动一:梳理文本,概括人物经历及特点。•“鲁迅的语言,往往使人在寥寥数语中,体察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的同情。”——瞿秋白活动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1.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忆韦素园君》2.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忆韦素园君》3.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为了忘却的纪念》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记念刘和珍君》5.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示例: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首先品读,然后重点解释“沉静”“啮碎了自己的心”。韦素园这样的人面对当时的社会,如果保持沉默的话,内心会非常痛苦;(句子含义)表现了鲁迅对韦素园认真、激烈性格的透彻了解,以及对他这种性格严重影响健康的痛惜和无奈。(情感)三篇文章写作的时间•《忆韦素园君》写于1934.7•《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于1933.2•《记念刘和珍君》写于1926.9社会背景•1.军阀混战,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烈士的暴行,激起了国内外进步青年的愤怒。•2.国内民众的麻木,看客心理。•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活动三探究文本,把握时代意义中国脊梁•千年喋血九州人,•荷戟彷徨不顾身。•寒夜雨来凄绝处,•灵旗旌扬民族魂。•录制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萃英中学•录制时间:2019年4月24日